首頁 > 高三模考專區 > 1001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文章解讀

1001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文章解讀

2012年1月6日

一、文章解讀

閱讀框線內的文章。請簡要歸納作者對文學作品的觀點,並舉例印證作者的觀點。文長限150~20字。(約7行~9行)

我認為文學的背後其實有著憂傷和困惑,——所有的問題在教科書中都得不到解答,但是每一本文學作品都在告訴我們這些事情:生命中流浪的形式、生命裡孤獨地自我的獨自,生命裡安慰及愛的形式,都在文學中使人一目了然。

(改寫自蔣勳〈我願是滿山的杜鵑〉)

◎ 三忠  詹淑評

蔣勳認為文學作品能提供生命的解答,使漂泊的旅者、寂寞的人們以及在愛裡跌撞的勇士覓得一絲慰藉。透過閱讀,我們得以在文字間與己裸裎相對,滌盡憂傷與困惑,終能找到再前行的勇氣,而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正是擁有如此意義的文學作品,書中描述小人物生活的荒謬與辛酸,更擷取一幕幕臺灣底層社會的真實風光,藉著作者細致的筆觸,我們走入燈紅酒綠以外的世界,並為他們的堅毅深深撼動,這便是文學作品的價值與使命。

◎ 三忠  丘子軒

作者認為文學與生命是密不可分的。生命中的憂傷、困惑,抑或是流浪、孤獨,或是安慰、愛,皆能從文學中獲得共鳴、得到解答。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先敘述自己被貶謫之後的困境,接著再寫出「始得西山」之後心境的轉變,此文使我們更能勇於面對生命中的困境,並突破之。狄更斯的《孤雛淚》使我們體會流浪、孤獨,還有生命中偶然的曙光與愛。東西方文學名著皆可印證作者的觀點。

◎ 三仁  徐彤

作者認為文學寄託了生命中的憂傷與困惑,文學和人們的生活型態、人生經歷有很大的連結,比如柳宗元永州八記便書寫了一種被迫的流浪形式及被貶官而不得志的無奈寂寥;陶淵明在他的田園詩中寫出可以逍遙過活、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快活;屈原離騷道盡了他的落寞、失意和無奈;同樣地貶官,蘇軾在赤壁賦中顯現的卻是一種超然脫俗的氣度。每件文學作品都住著一段人生歷驗,希望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啟發。

◎ 三愛  吳芊瑩

作者認為文學有自己的形貌和紋理但沒有精確的解答。然而文學作品底下的生命形貌往往都是孤獨的,附蓋著一層厚厚的憂傷和困惑,但透過書寫,生命中依然有安慰及愛的形式。就像蘇軾在〈定風波〉中將孤獨和憂憤幻化成豁達的步伐,一簑煙雨也能吟嘯徐行,回首生命中種種的蕭瑟,以「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安慰和泰然面對,這就是文學使憂傷及安慰一目了然。

 

◎ 三和  李怡萱

無論是孤獨、愛或流浪,作者在文學的背後看見了一種更深刻的生命層次,而這種層次是教科書無法替我們回答的一種關於生命的天問。司馬遷將悲憤化為力量的蛻變;蘇軾的曠達超脫,從古迄今,多少人以文學寄寓面對人生的智慧。龍應台女士曾說:「文學是讓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因為藉由文學在精神層次獲得提升,使我們變得悲憫、獲得安慰,澄澈的心因此能聽見生命的獨白。

◎ 三平  黃翹

作者認為,文學所能呈現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字上的精挑細選,更是一種訴說自身生命歷程的獨白。例如陳芳明的出發便能具體印證上述說法。出發的文字其實很簡單,卻深刻地刻劃出了陳芳明寫作時的背景以及自己內心的糾結。再出發回到故鄉亦或是留下?回到那已無法返回的童年亦或是待在現今這個幸福的世界?文學最困難之處,一直都不是堆砌文字上的問題,而是如何將自身所想表達的一切,正確且精準的傳遞給讀者。

◎ 三溫  陳昭儒

作者認為許多人生中遭遇的困難、不順遂,人們對此產生的憂傷、困惑,在任一文學作品中皆能照見相對應的處理方式、想法,以及愛與慰藉的形式。例如:宋朝蘇軾謫居黃州之時,困厄可以想見,他卻寫下定風波,這一趟自在的林中之行,所聞所見轉化了心境,從而「也無風雨也無晴」。謫居是蘇軾生命流浪的形式,而定風波便說明了他獨自尋獲愛及安慰的結果。

 

◎ 三良  周祐羽

作者認為文學作品中隱含著憂傷與困惑,並將體悟及感受傳達給讀者。如屈原在〈漁父〉中寫出了自己的清高孤寂之感,不被用於世之痛,「舉世皆濁我獨清」的深沉感慨。細細咀嚼他所寫的一字一句,沒有此種經歷的人對於孤獨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而有同樣經歷的人則會有相知之感,或許可以減輕他的苦痛,為他指引方向。文學作品就是將自身的困惑濃縮於字句之中,在遇到讀者時倏然地一躍而出,留待讀者深入探討及體會。

◎ 三儉  趙元甄

作者認為文學能傳達生命的困惑、形式、獨白和愛,而這些疑問都是無法從教科書中得到解答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在於將個人對生命的體悟和見解書寫下來,並帶給後人啟發領悟感。龍應台認為一篇好的文章能勾起人的悲憫,而一篇佳作尤能讓人在憐憫外更產生一種自覺。在閱讀裡,我們不僅閱讀他人得生命歷程,同時也為自己的困惑找到出口。黃春明筆下六零年代台灣農村人物的艱辛哀愁,同樣也使人在文字之間找到生命的愛及形式。

◎ 三書  姚薰

文學使隱藏在表象背後的情感得以被挖掘而呈現,生命不像教科書有標準答案,甚至附上詳解。透過文學,替生命中幽微而高低起伏的悲與喜、愛與恨、心性與義理種種無法精確定義的情緒描繪出較清晰的輪廓。就像文天祥在苦痛的現實中找尋不到出路,卻能透過正氣歌和過零丁洋詩,抒發他對處境的憤慨、對國家的關切,及對自我崇高的期許。因為有文學,使他黑暗的世界能夠亮起來。

◎ 三真  郭亭均

作者認為讀者在人生中所遭遇的問題皆無法獲得解答,卻能夠在一本文學作品中,看見不同的人在各自生命中的困頓、自白或是溫暖。從三毛哭泣的駱駝中,除了一窺荒漠風情,更能品嘗她在這片大沙大漠中,如何放逐自己的靈魂,流浪他鄉。孤獨六講裡的蔣勳,以「孤獨是圓滿之始」為題,藉自身獨白,撼動了每個孤寂的心靈。人生舞台永遠上演不同的戲碼,我們卻可以從文學中,找到一點相呼應的情感。

◎ 三恭  高昀婕

作者認為文學的背後往往藏著憂傷與困惑,因為人生的問題沒有標準解答,而且時常無解。而在人生的旅程中不可能永遠順遂,時常伴隨憂愁與失意。然而文學作品都在告訴我們生活的態度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例如梭羅的湖濱散記展現生命中放下塵俗,自在自得的流浪形式;蔣勳的孤獨六講教人面對生命中孤獨自我的獨白,並學習跟自己相處;杏林子的作品透露出逆境中的生命光輝,透過他的文字告訴人們愛與安慰的形式。文學教人成長。

usha 高三模考專區

  1. 目前沒有任何的評論
  1. 目前還沒有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