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2年2月 的Archive

1002第一次指考模考佳作:作文

2012年2月24日

臺北區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指定科目第一次模擬考試

二、作文(占27分)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長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說:「領袖和跟從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新,請跳出思維的框框吧!創新是永無極限的,去尋找更簡潔的模式,不要拖延,立刻開始創新。」如賈伯斯的一生中,堅定信守著「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請以「創新」為題,寫一篇結構完整的文章,文長不限。

【佳作欣賞】

◎ 創新/三忠  陳洵美

有諺道:「第一個用花來形容女人的是天才,第二個以後的全是蠢才。」事物之所以能令人嘆為觀止,往往是源於一個匠心獨運的創造。模仿得來的成果固然同樣完美,其光輝卻會永遠被陰翳在創始者之下,正如比賽落幕後鮮人記得亞軍的功績,時光流逝後少人憶起第二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

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常有「擬古」與「創新」之爭,也時有「闡古」和「經濟」之辯。明代曾一時風行「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著作,欲以循跡先賢的方式一窺詞章殿堂,然而,先聖前賢的成就卻宛如萬仞宮牆般難以攀越,後人吟哦的詞句仍是李白、杜甫的千古絕嘆。至於晚明,新起講求「自抒胸臆」的小品作家,他們不依仿前人,以清新脫俗的技法鋪文設字,以獨樹一幟的姿態獨步文壇,勇於擺脫成規的創新,讓晚明文章出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小品作家的風雅也自此被後世長久緬懷。

在現代社會迅疾的步調催促下,遠見和創新的能力更顯不可或缺。國際相機和底片大廠柯達公司在月前宣布破產,只因數位相機發展的洪流嚴重衝擊到傳統底片市場。百餘年前數位相機初問世時,發明者正是柯達公司,但因害怕影響既有的底片市場及業績,柯達公司不敢大力創新推展數位相片的技術,因循結合怯懦,最終導致了柯達公司的落敗。可見唯有不斷創造、不同推陳出新、甚至不惜推翻自己過往的豐功偉業,才能長期保持引領潮流的優勢地位。

西方有言道:「需要為發明之母。」不僅如此,創新更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墨守成規只能造就停滯,不行更替代謝只會腐敗生蠹,茫然沉浮於現實之海只會慘遭滅頂。創新,才能推展時代向前,唯有創新,才能使我們不致遭到淘汰,並讓生活更加美好。

創新/三孝  李玲甄

許多教育者都強調,在新的世代要有競爭力,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便是「創新」。在這知識產業蓬勃發展的年代,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往往能在戰場上殺出一條血路,開創新紀元,又能不斷地擴展版圖,也不會輕易地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因此近世的人們大聲疾呼,我們應該培養創意、開發創造力,才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不少人痛批升學主義扼殺學子創意,我認為這是非常偏激的說法。其實,哪個人沒有創意?生活中處處是讓人發揮創意的空間,有些時候靈光乍現,只是多數人都沒有把握機會延伸思考、發揮——不是沒創意,而是沒有花心思在探究、在推廣,事實上很多偉大的發明都是由生活中的小巧思發展而來的,只不過十萬個人想出了相同的點子,只有十個人會去深思,到最後只有一個人會去實踐。

但,就算今天每個人都能好好實現腦中的驚人奇想,並不代表每個人都是賈伯斯。真正的「創新」絕非天馬行空、胡思亂想,而是一套縝密的思考。既然要創「新」,那麼必然有「舊」,也就是身邊現有的東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你必須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能找到你想改造的樣本,才能思量究竟希望它變成什麼樣子,也就是輸出的成果。接下來才是規劃執行的方法,思考如何達成這個目標,並全力實行。

總而言之,創新包含了三個要素:創意思考模式、觀察力和執行能力。有創意思考才能突破現有的框架;有觀察力才能找到創新的原料;而執行能力更是完成創舉的最後關鍵。致力創新,改變世界,成為新一代的領導者吧!

創新/三愛  李佳蓉

人們,好像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框住了!

生活中的框框無所不在,只要腦袋稍歇,思考停滯了,框框們便一躍而上,勒緊框格,令人無力招架,於是許多許多腦袋都停格在框框裡,驅使著相同的口令、相同的動作、一致的步伐、一致的想法。框框使生活容易了,卻也使生活枯躁乏味。

世界之所以斑斕絢爛,正是因為人們雖然會不小心被框架拘泥了,卻不甘於僵化在框內腐化陳朽,於是一個又一個奮力掙脫,放射出顏色各異的火花。懂得創新,人類才能點亮了生命。

賈伯斯堅信「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用他的創新改變全世界,證明只要有想法,一切就有無限可能。當我們願意丟掉自己身上的框架,許許多多的點子就會在腦中閃耀,因為所有的不可能,都不會依循我們所熟知的常理,它們就像躲在草叢裡的螢火蟲,也許偏離了人人踩踏的大道,處於荒僻的一角,但只要勇敢嘗試,撥開樹葉層層,那不起眼的一隅將報以燦爛奪目的光采。一切不可能都有待自己追尋,然後奮力一搏,將它化為可能。世界也許會輕輕地被晃動了,或許變色了、變美了,但不管再細微的不同,世界仍然被那陡然蛻為可能的不可能改變了!

創新,可以從任何地方起草,先比別人凹一塊凸一塊,也許起初看不見變化,只單純的,和別人有那麼點不同,但是一點一滴累積,這新意,會拼湊出最美的拼圖。

創新/三義  呂欣穎

給我一張廢紙,我就可以從中得到創新的樂趣。

若說傳統是一面澄淨晶亮的鏡子,完全反射所思所見,那麼創新就是一雙摺紙者的手,把死板的規則摺成一個新的世界。每當我捧著摺紙教學書,坐在房間裡的大梳妝鏡前,腦海裡總會浮現這樣的古怪想像。摺紙是我從小開始培養的興趣,不知何時開始,雖然對一成不變的折紙書感到無比厭煩,卻拋不開桎梏的順序。人是有一種劣根性的,明知這樣不快樂,明知這樣無法成長,還是會循規蹈矩地按照「習俗」完成‧我想,或許摺紙書也是傳統的一部分剪影。

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長‧正對著前方偌大的「傳統」,捧著手上無數本「正宗」,在許許多多監視我的「習俗」圍繞下存活至今,四面楚歌。

但是,最近我發現了一項事實:創新的啟蒙老師往往是傳統──更誇張一點的地說,創新是傳統與想像力聯姻生出的孩子,就在我心灰意冷地放下摺糊了的天馬,卻在鏡子倒影裡找到一片崢嶸的山壑。我仔細咀嚼,世上有多少發明是如此誕生的呀!

這是我從一張廢紙上突發奇想而得的領悟。

創新/三和  王晴

「創新」是新世代的核心價值,更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因為有無盡的創意理念,人類才能不斷地盡步,文明於是不停地推陳出新。

一萬年前,創新為人類帶來了新石器革命,生活型態從此轉變。千年前,因為需要,各民族創造出專屬的文字,歷史於是得以流傳。至數百年前,許多彌足珍貴的「創意」造就了工業革命,現代世界因而開展她的序幕。而今天,創意更是文化上不可或缺的元素,亦是每個人應具備的重要能力。有創新的能力,才有競爭力,才能領導一個小組、一個公司、甚至全世界。

已故的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先生正是最佳例證。他總能跳脫思維的框架,運用創新的能力,完全地改變全世界對「音樂」的舊模式和習慣。即使已有如此驚人的成就,他的「創新」仍未間斷,若干年後,即推出最新穎的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再一次讓資訊界大地震,也讓蘋果的產品成為流行、風潮的代名詞,而蘋果公司更成為全美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賈伯斯的「創新」,靈活而多變,且能跳離原有的思考模式,進而使文明更進一步,並激起全世界的創意火花。星火燎原,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化世代,因為賈伯斯,進入了嶄新的一頁。

「創新」其實存在每個人心中,即使是最微小的創意點子,都有可能為世界帶來變化。不必如同賈伯斯偉大,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更有創意,別被傳統的框架束縛的動彈不得、腦袋僵化。讓思想跳脫吧!讓思維在天空自由飛翔、創新,並且創造屬於自己的核心價值!

創新/三誠  邱嘉慧

創一個新的思惟,造一個不同的物質,來改變這個世界吧!

人們總是被新的事物吸引著。吃飯時,找一家沒進去過的餐廳;逛街時,挑一件不曾看過的服飾;看展時,選一套最新的電腦軟體,因為新的事物會點綴我們的生命。而鮮少人會重複著舊的事物,不會聊昨日談過的話題,不會買一雙相同的鞋子,不會一再畫相同的作品,再好吃的甜點每天吃也會膩,因為舊的事物讓我們的生命停滯不前。

創新不難,只要勇敢跨出第一步,後面的世界就隨我們建築。現在的生活很好,但何不想看看有什麼更直接、更簡單的方法?把天馬行空的想法說出來,至於怎麼做,不急,再來研究就好。或者,把舊的東西重新組合、拼湊在一起,誰說這不是創新呢?要不然也可以把舊的事物用於新的地方,這就是個創新的想法了。

新的事物,帶給我們新的視野,讓生命的齒輪繼續轉下去,並且上了色彩,更湧出不絕的活力。創新才不會讓生命生鏽,才不會讓我們周遭的世界停滯不動。創新,是件重要的事。

創一個新的思惟,造一個不同的物質,來改變這個世界吧!

創新/三溫  陳怡靜

我的存在,即是創新。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過去曾未有過,且未來也不將再有。就如同身旁的人們,每一顆跳動的心臟,皆代表著一個創新。每當一名嬰孩呱呱墜地,他是個將改變世界的創新,就如同我們一樣。

當我們在人生的階梯上緩慢地向上攀爬時,每跨上新的一階,即是新的成就。我們不斷地挑戰自己、超越自己。一項新的產品設計、一個從未有人想過的邏輯、一句優美的語言、一片隱匿的風景,都是我們自己的創新。日復一日,我們自身所擁有的技能、思想、回憶,在持續的自我更新下,和他人是截然不同的。從此,我即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而在自我創新的過程中,無可避免的我們必須和他人交流。以化學的方式看來,創新即是產生新的物質。而產生的機率則是由碰撞機率及有效分率共同決定。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頻率即為碰撞機率,這包含了自己和自己的交流、與他人交流的頻率。至於有效分率則是代表著你的內在涵養。當二位知識豐富以及二位目不識丁的人互相交流時,想必是擁有充足內在的人能交換較多的訊息、產生較大的火花。

這個世界會進步,即是拜創新所賜。若我們希望進步的腳步加快,首先應充份地自我提升,提高有效分率。當我們都擁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一項精通的技能,在和他人切磋一番後,將會出現一加一大於二的力量,將我們所在的社會,向上推進一大步。

創新/三良  李宛儒

每個人自呱呱墜地的那一刻便開始接受各式各樣的文化刺激與傳統規範,漸漸地,我們將生活周遭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逐漸喪失思考與創造的能力。你或許會問:既然循著既有的方式走下去便能擁有安逸美好的生活,何必要求創新?然而我們都忘了,精緻的文化、先進的科技、我們眼前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來自先人的靈感,他們的創新讓社會進步,構成了如今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切。

所謂創新,變是跳脫傳統的思維,尋求另一種思考或呈現的方式。創新說來容易,卻需要無比的努力與勇氣。我們的思維,或多或少,都受到既有事物的影響和限制,因此創新的第一個步驟便是對傳統提出質疑與挑戰。我們必須提出更多的可能性,打開創新之門,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加繽紛的萬花筒將呈現在我們眼前。此時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地將想像的世界化作現實,努力跨越科技或社會上傳統思維的限制,我們「創新」的想法才能真正影響世界、改變世界。

許多人認為創新是保守的相反詞,殊不知最高妙的創新並非揚棄所有的傳統,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麥金塔電腦中美麗的字體,其靈感不就源自傳統的英文書法?突破文字以手寫的舊有觀念,保留其美感,如此的創新為這個世界帶來了多少美好!思想上的革新最是不容易,亦有時令保守社會難以接受,然而這樣的創新,不也源自對既有現實的深刻檢討。

創新的果實是如此甜美,卻時常不見容於社會,尤其是對傳統所做的改變。其實在我們身邊並不缺少聰明靈活的腦袋,為何「創新」仍然顯得稀有珍貴?原因是我們對改變的恐懼,此為人之常情卻往往阻撓了社會的進步。因此即使不是那個創新的人物,身為社會大眾得我們也應打開自己的心胸,接受各種創新的衝擊,而這種衝擊很有可能會擦出亮麗的火花,成就更多新奇的點子。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許多文創產業,蘋果、谷歌等大公司、甚至政府的活動,都提供了創新思考的沃壤,但想要這些種子萌芽茁壯,還需要你我更多的澆灌與努力。創新的能力是人類最真對的資產,我們應珍惜並發揚這個能力,共創更美好、繽紛的未來世界。

創新/三恭  高昀婕

守舊是思想的僵化,靈魂的死亡;而創新是改變世界的一把鑰匙, 打開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大門。透過創新,人類的文明從遠古的茹毛飲血進化到現今的電腦的世界,一個又一個的新發明讓生活愈來愈便利。因此創新,是現代人最重要的能力。

台灣之光古又文,他使用麻線,用蛛網般美麗的幾何線條,編織出前所未見的衣裳。他運用創意結合素材和形狀的美,衝撞出燦爛的火花,讓他勇奪了國際時裝大獎。而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更是「創新」的代言人。他把冷冰冰的電腦結合優美時尚的外表,加上中國書法的柔美圓潤,搖身一變成最流行的配件。他的創意讓蘋果電腦市佔率全球第一,更讓全世界見識到「創新」的力量。

在國小的勞作課時,老師讓我們畫出未來希望發明的設計圖。這樣簡單的作業激起了無限想像力,時光機、高速飛行器、迷你工廠…連老師都驚嘆兒童的十足創意,並嘉許我們朝向發明之路前進。那一堂課給了我很大震撼,我明白,未來掌握世界的人不再是擁有資源的人,而是擁有創新能力並付諸實踐的人。

跳出思維的框架,脫離死板的桎俈吧!創新的能力是想像力的翅膀,帶著人在無垠的蒼穹飛翔。我相信無窮盡的創造力是人類的一盞

明燈,它會照亮前方的路途,讓我們擁有更美好的生活。

創新/三讓  鄭子含

一粒粒渾圓飽滿、彈性十足的黑珍珠埋藏在小麥色的香醇波濤中,珍珠加上奶茶,是眾多台灣小吃最出色的創新飲品。保留鮮奶的原味再配上珍珠特別的口感,這就是創新。

聞名全球的LV便因懂得推陳出新而屹立不搖,他們以原始的圖樣為底本,再請當代藝術大師村上隆變點花樣,於是粉色系的「眼睛包」問世,成功將LV的市場打入年輕族群,也扭轉了其「老女人才使用」的傳統印象,這是創新後得到的甜美果實。台灣現正熱映中的國片「陣頭」也在在凸顯「留」舊布新的重要性,劇中主角曾道:「難道會發亮的神明就不是神明?有電吉他伴奏就不能跳陣頭?」於是搖滾樂配上傳統的八家將,成為台灣最亮眼的一支新陣頭團。

由眾多例子印證了賈伯斯「活著就是要創新」的理念。我想可以從每個人的思維開始改變,最困難的第一步就是接受新事物,而這總會帶來許多驚奇。據爺爺說「珍奶」對老一輩的人而言是再怪異不過的玩意兒,但在我的百般說服後他仍鼓起勇氣吸了一小口,才發現這竟是如此甘甜又有嚼勁的美妙滋味!如大學所言:「苟日新,日日新」,由己身開始革新,或許由個人的力量可以推動社會改造,最後再推廣至全球,創造一個美好的、進步的新世界。

人手一杯珍珠奶茶,不只口中,連腦中都塞滿創意的甜美果實,這個世界盈溢著令人興奮的「新」的氣息。若擁有一顆求新求變的赤子之心,隨著世代更替,「創新」將代代發酵,更香更醇。

創新/三射  艾明萱

若說生命是一趟旅程,那我們就是其中的旅者;若說生活是不斷的冒險,那創新就是我們抵擋的利器,抵擋日新月異的科技,抵擋排山倒海的競爭,也抵擋抑鬱沉重的心情。

創新不一定是完全的嶄新,而是以過去為出發點,跳出老舊的框架,用嶄新的思維面對所有的挑戰;創新不是標新立異,而是用更宏觀的角度透析全局,讓思維到達旁人不及的海闊天空。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便是創新思維的佼佼者,他將優美的字體、人性化的設計、簡潔的按鍵風格融入冷硬的電腦科技,創造出麥塔金電腦,在科技界投下一顆創新的震撼彈,從此引領科技界的風潮,走在資訊界的頂端,他的思維與行動讓蘋果電腦新啟世人的眼界,將科技推往下一個里程碑。

然而創新不僅只是器物上的創新,心態的創新也可以是一項偉大的工程。當我們在生命的旅程中遭遇狂風暴雨,又須橫渡深溪險谷,儘管最後安然到達,但內心卻已是傷痕累累,此時,我們就該試著創新自己的心情。我們不應該抱著過去的悲傷寄望明天,我們不應該在向前的路上頻頻回顧那已行經的腳印,我們不應該在翱翔時卻仍擁抱著過去,我們應該創新自己的心,讓心跳離回憶的框架,用一種更清明更遼闊的視野展望未來,讓心立足於回憶的基點,卻仍能迎著創新的風,鼓著創新的羽翼,在可徜徉的藍天中恣意飛舞。

因此,當我們翻開生命的地圖,不要害怕路經繁蕪遍野的荒地,也無須恐懼水勢湍急的激流,只要握緊創新的寶劍,便能一路披荊斬棘,只要展開創新的雙翼,便能擁有飛翔的力量,飛越那些挫折陰雨,飛越那些險阻沉重,最後再以優雅的姿態安然降落於成功的峰頂。

創新/三御  林暐潔

縱觀人類文明,猶如一塊瑰麗的寶石,是種種的想法與創意將它精雕細琢,讓它光彩眩目。「創新」是自古以來的生存法則,在它之上,建構了人類輝煌物質生活的結晶,它是裁切文明寶石最銳利的刀,刀刃上總亮著思想的光芒。

「創新」不是一蹴可幾的,不是隨便的天外飛來一筆就能寫下歷史。想要創新要先學會爬樓梯,拾級而上,這便是學習。從最基礎的地方逐步學習、了解,才能更精進,才了解需要創新的方向。融合舊有的智慧和經驗,加上你的想法和創意,才有所謂的「創新」。當你真正成功時,你也替後人向上築了一層樓梯,就是這樣的層層疊疊將人們帶往了高處。闢築樓梯的過程是艱辛的,但當你站在最上層,才會驕傲與感動,那是全體人類共同嚮往的天堂。

「創新」的重要性往往為大多數人所推崇。每天在地球上,不知有多少想法出生,多少創意死亡。在追求生活的福祉時,別忘了人類真正的靈魂,物質生活的改善應當追隨精神層次的上升才得以完善。創新的過程中難免有許多抄襲,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創新只意謂著無止盡的物質競賽,那將有一天,我們會沒有乾淨的土地讓我們的樓梯繼續往上。

創新讓我們生活更完美,種種想法和創意今日可能只是個小種子,但有朝一日,它也許是替文明寶石切開那完美一刀的大功臣,就如同蘋果公司首席執行長賈伯斯所言:「不要拖延,立刻開始創新。」

創新/三書  王惠敏

創新,是人生存的證明。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每一日、每一夜,人都在為時間軸上每一點增添新的色彩。打製、磨製道發明精緻華美的飾品,皆是由一粒不起眼的石頭開始。是創新的思維加給它力量,或許說是像魔力也不為過。

形形色色汽機車呼嘯飛馳;來往不絕的班機早已像老鷹下了天空的戰帖;鐵達尼號的那次悲劇則開啟了巨大遊輪的新世紀。現今人們看來或許如芝麻綠豆般微不足道,但若沈括之流的古發明家想必對此「創新」所蘊藏的魔力嘖嘖稱奇吧!

其實創新是需要基礎的,就建立在人對事物純粹的熱情。這種熱情是人生而有之,但需要我們耗費精力去探究,當我們挖掘那埋藏於事理中的樂趣,我們便能看見萬物隱隱透出的光芒,誘惑著人心中潛在的好奇因子,引發深思、聯想,而後頓悟內化成為自我的糧食,最終消化成前所未有的創新。

大家熟知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即是創新界的巨匠!他的動畫形式雖是傳統的一張張手繪稿,但在他心中「動畫」概念已跳脫了人們既定的娛樂範疇。他渴望用自己的畫筆向世界說話,一部部家喻戶曉的作品從龍貓到神隱少女,向人們呼籲正被遺忘的大自然的美好,也說出了河流與森林的心聲。宮崎駿的創新,是一種意念、一種堅持,也開啟了動畫的新意義。他有想法、有熱情,並敢於去實行。

創新的力量不可小覷,那是潛藏在每人心中的巨大能源,當我們發現微光透出,不可置之不顧,因美好的機緣不會隨時出現,而人們的魔力,正等著我們實踐。

創新/三真  巫奕萱

一個新穎的事物總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一個跳脫的想法可以讓人用心思考下一步。創新,是現今社會所追求的共同方向。

久石讓先生在《感動,如此創造》中提到一首得自極限的樂曲,能夠使自己聽了也滿意,表示自己有了創新,在建立於理性基礎上的感性加些變化,把自己經歷過的情感投入,一首樂曲反應了當初的心境,也在此同時產生了新的境界。創新不一定是物質生活的新產品,他是一種新的概念。

在不停的腦力激盪,反覆思索之後,在腦海中逐漸浮現出的是什麼?如果得到的答案能夠讓你向前邁進一大步,截然不同於先前苦思階段的徘徊原地,那也是一種創新,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新進展,一個能夠讓自己更進步的里程碑。一首又一首不同的旋律,代表一次又一次的超越,久石讓先生在創作時依賴的並非不經意的靈感,他替自己訂定進度,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作品,這就是為什麼能夠不斷將自己逼到極限,不斷有新的作品產生。

創新,勢將自己逼入一個新境界的結果。追逐目標,走入新的思維,得到靈感,這就是創新。

創新/三善  洪偲薰

古代的人可能無法想像現在的世界,就如同哆啦A夢的道具對我們有著難以置信的魔力。電燈、電視、瓦斯爐……這對古代人是多大的衝擊?然而在這數百年間究竟是什麼改變了世界?因為發明,因為創新。

蘋果公司前執行長賈伯斯正是創新的實踐者。在電腦尚未普及時,他提出「滑鼠」的發想令所有人嗤之以鼻,而事實證明大家對此發想依賴程度確實極高。但在大家習慣滑鼠後,他又突破思維推出觸控,又再次衝撞了人們的思想侷限,於是平板電腦再度風靡全球。他憑什麼改變人心?憑的是不斷思考的大腦及勇於創新的勇氣。

不畏改變的人,必定在創造的過程中嘗盡苦頭,我們耳熟能詳的發明家皆是如此。但他們不放棄,也不看輕自己的能量。憑著微小的自己,便能改變歷史、改變世界。約翰藍儂的時代即使戰火不斷,披頭四依然用一把吉他,唱著屬於他們的音樂,感染、撫慰著人們的心,如今仍留在許多人的心中。這何嘗不是一種創新?改變了人們,用音樂洗滌受傷的靈魂,為世界譜出新的樂章。人們每分每秒,都在用心改變這個世界,許多人也為了改變而存在。

如同廣告所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人不應自己設限,所有「不可能」都是為了偷懶逃避所編造的借口。嘗試著做一些改變,便有絕大的差別,別再盲目地跟隨,踩著別人的腳印。試著往沒有腳印的地方走去,就能窺探別人看不見的美景。

高三模考專區

1002第一次指考模考佳作:引導寫作

2012年2月24日

臺北區100學年度第二學期指定科目第一次模擬考試

第貳部份:非選擇題

一、文章解讀(占18分)

閱讀下列文章,回答問題,文長限200字~250字(約9行~11行)。

梭羅在《湖濱散記》裡曾說過:「如果一個人無法跟上同伴們的腳步,很可能他聽見的是另外一種鼓聲,那麼,就讓他隨著他所聽見的節拍去吧!」

請先解讀梭羅的看法,然後加以評論。

【佳作欣賞】

三忠  鄭雅勻

在這個步調緊湊的世界,每個人都相互追趕著彼此的腳步,配合著時代潮流的節奏,沒有人願意慢下一拍,脫離隊伍,但梭羅卻說:「如果一個人無法跟上同伴的腳步,很可能他聽見的是另外一種鼓聲。」當我們盲目追隨眾人的腳步之時,也許正有人依著自己內心的拍點,昂首走出另一條康莊大道呢!謝依旻放棄學業,孤身前往日本學棋,最後成為日本女子圍棋界的第一人;設計新銳吳季剛追隨自己所愛,從小玩娃娃、看婚紗,卻也為自己闖出了一片天;他們各憑敏銳行路,即使罕遇人煙也無悔無懼。鐘鼎山林,各有所好,聽見另一種鼓聲的人,往往正是引動另一股新時代潮流的人。

三仁  徐彤

梭羅將大眾潮流比喻為同伴們的腳步,而另外一種鼓聲則指不同時下風潮的意見、觀點。他想表達當我們有別出心裁的點子時,不一定得遵循多數人的想法,而當別人提出獨特看法時,也應尊重他的創意,不必強迫他跟隨主流文化。歷史上的革命家、科學家、文學家多多少少擁有這樣的特質。帶動辛亥革命的國父孫中山聽見了民主的渴望而挺身率領革命;哥白尼堅信的日心說使他受盡時人嘲諷,卻讓未來朝真理邁進一大步;胡適掀起的白話文運動,勇於挑戰傳統,帶給後世深遠影響。不要害怕特立獨行,每一項創舉都可能激起不同的火花。

三愛  石佳立

梭羅認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甚至對事物的態度也有差異,應彼此尊重。我便想到了袁宏道〈晩遊六橋待月記〉,袁宏道因桃花而深深被吸引,即使朋友催促著他觀看更美的景色,他竟不忍離去。我想,幸虧他的朋友尊重袁宏道的想法,不然引人入勝的〈晩遊六橋待月記〉必定少了桃紅的風味。

我認為不必強求朋友和我一同了解花的芬芳,不如讓彼此聆聽不同的鳥鳴。和梭羅所言相同:「讓他隨著他所聽到的節拍去吧!」走了不同的路,也許同伴的眼界會更開闊。領悟了我所未見的美。

三義  呂欣穎

梭羅在這段文字中,所想要表達的是「不要盲目地隨波逐流,異於他人的一己之見,又何嘗不會是另一種解答?」

他所想要傳達的,或許是他在人生中淬煉出的體悟吧?我私自猜想,也許他亦曾經因為異於普羅大眾而苦惱,也許他曾背棄心中體悟出的結論,而去追求與眾相同。那一定是一種不愉快的過程,走自己不想走的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所以,在我看來,這是一段梭羅留給厚生晚輩們的建言。

三和  陳靖涵

梭羅認為大家的腳步其實不一定要完全相同,如果有些人聽見的是另一種鼓聲,選擇走自己的路,那麼我們也不應去勉強他們和大家一樣。我認為生活在群體社會,我們所需要的正是尊重和包容彼此差異的心,社會才得以和諧運轉。因為每個人本來就是獨一無二的,並沒有一套準則可完全適用在兩個人身上,如此反而會大大的限制了一個人發展的可能性。簡媜曾寫道:”我們曾驚嘆彼此航行在同一片海洋,卻抱怨彼此不在同一條船上。”在與人相處時,我們應以更開闊的心,來包容差異性。

三誠  王乃卉

梭羅認為人不一定要跟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走,而是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方向。我認為鼓聲可能代表心、淺意識、自己的思考等這些自我發展出來的東西,而且是跟當時社會價值觀有出入的。不論這樣的與眾不同對或錯,會引領往好或壞的另一個世界,我們應該嘗試,而不是背離自己的意願隨波逐流。梭羅自己就是思想諫是遠遠超越當代人。那個追尋其他股聲的人之一,受到許多社會壓力,我覺得他希望帶眾不要去壓迫那些不同的意見,而顯然他也不懊悔他走的另一條道路,儘管那是孤寂又不被理解的。

三溫  紀宜均

梭羅認為每個人的喜好、目標、遵奉的原則不盡相同,因此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及節奏。若和大眾不同,不必強求而調整腳步,任由每個人適性發展吧!我認為梭羅這樣的作法有利有弊。任憑自己的心行事固然自由歡快,但需要極大的勇氣。單飛的雁子總是飛得特別辛苦。要走自己的路,要面對的不只是身邊的人,是整個大眾建構出來的社會。梭羅的建議,適用於和他同樣勇於遵循己心、勇於承擔千夫指的人。若見著不夠有信心毅力的「吊車尾同伴」,仍拉他一把吧!大家一起走「主流文化」是較輕鬆的。

三良高廷瑄

梭羅所言意謂我們無須強迫眾人與我同行,而應讓眾人順任本情,鳶飛魚躍而各得其所。誠然,隨著工業革命之後,講求效率化、標準化的生活型態,人們也逐漸在填鴨式教育和忙碌的工作腳步中,被泰勒化、規格化。在升學至上的競爭壓力下,成績單上白紙黑字的印著適者生存、物競天擇的殘忍標準,學術的殿堂淪為區分學習成就高低的濾網,而所謂去蕪存菁之後的精英學子,也成為道德感不足、自私為己的考試機器。蕭敬騰曾被診斷為閱讀障礙,這位被教育制度剔除的不良種子,何嘗不是順著另一種鼓聲,在自己的專長領域開枝散葉?

三恭  高昀婕

梭羅認為,如果一個人無法跟上世俗大眾的潮流,卻聽見自己心中與眾不同的聲音,並擁有不同的看法和思維,那就勇於跟著自己的感覺走吧!不必堅持隨俗。寧願「做第一個自己,不做第二個別人」,一味順應著潮流只會迷失自我,更抹煞了獨特的想法和自我的創意。所以做自己最好,然而,聽見「不一樣鼓聲的人」往往是孤單的,他們要面對的是「不盲從」的寂寞代價,但這也正是他們擁有的思考空間,能激盪出改變世界的文學作品或科學定律。他們雖寂寞於一時,卻在歷史的夜空中閃耀恆久。

三讓  林恒羽

梭羅以「同伴的腳步」象徵芸芸眾生遵從的趨勢,甚至是一波波盲從的潮流,一旦出現了少數堅持逆流而上的剛毅鱒魚,卻往往被貼上異端或駑鈍的標籤──發明大王愛迪生便是其中一尾,從小成績低落被視為白痴,怎知他腦海中偶然奔放出的、一般人聽不見的「另一種鼓聲」,卻激發出他在發明界無人足以匹敵的璀璨──那「鼓聲」代表著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潛能,而他暫時無法烹煮出一片風光明媚的原因或許只是火候不到,旁人不應強逼任何人拷上「正常道路」的枷鎖,應當令其「隨著他所聽到的節拍去」──如此一來,專屬每個人的色彩便指日可待。

三射  廖晨硯

梭羅所言的「另一種鼓聲」代表思想的另一個起點,或生命的另一個出口。一個人無法跟上同伴的腳步,並不代表他精疲力竭、意興闌珊,或許只因有另一個聲音在呼喚他。每個人的一生都有自己的方向與呼召,不必為了跟隨同伴的腳蹤而失了自己的志向。

建築師安藤忠雄曾說:「選擇一條無人知曉的路,因為我打算讓它開滿花朵。」若林中有條荒蕪的羊腸小徑,乏人問津,但遙遠的彼端低迴著只有自己能聽見的鼓聲,那就隨聲前去吧!那才是當行之路,有朝一日這路會變為蓁蔥而花團錦簇。

三御  林暐潔

作者的看法是人有不同的目標和想法,有各自人生中所想要追尋的理想,有自己的生活節奏。我很認同他的話,就因為有著各種節拍和旋律,才能譜出這樣一個絕妙世界,凌亂、繽紛卻充滿驚奇。有些人可能無法忍受與自己不同的聲音,總是想把別人的生命寫進自己的樂章,未料如此一來,那生活的節奏變得如此不和諧,也讓自己與別人衝突不斷。若我們也能空出耳朵聽聽別人的想法和旋律,自己的生命將更圓融,每個人的腳步都會踏成世界的絕響。

三善  徐婕

梭羅認為,無法跟上同伴的腳步,並非是憊懶懈怠、或是筋疲力盡下的步伐蹣跚,而可能是他在旅途中被另一種迥異的清亮節奏所感召,而義無反顧的踏上一條人音杳然的羊腸小徑。而我也認為人不一定要盲從芸芸眾生的普世觀念,若是走上了一條人跡罕至的蹊徑,亦可以開拓成斐然綠蔭,焉知來者不如今?普羅大眾怎能以普世價值去規範每個人,走向那條所謂的康莊大道呢?

當另一種節奏明快的鼓聲蟄居在一個人的胸臆中,這個雜沓紛亂的世界又如何能將原先的框架、規範加諸於他?就讓他隨著他的節拍去吧!

高三模考專區

孟嘗君身邊的人

2012年2月19日

從書架上抽下「古文觀止」,翻到了戰國策的文章「馮煖客孟嘗君」,不知不覺的讀了兩遍,抄了兩回。從來沒有想到,這一篇我在十歲的時候,從「國策精華」中讀到的文章,五十多年之後,居然如此讓我著迷。

過去也沒有特別的注意此文,只是依照小時讀過的印象,把重點放在馮煖這個人的色上。讀到他的有意傲慢,讀到他唱「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等等時,門人對他的反應,覺得也無不合理之處。只覺得他是一個怪人,很聰明,但是出之以佯狂。其他的就沒有再深入的想過。今天跟這一篇文章糾纏了一晚上,倒是真有一點心得。

文章寫得好,不應只是文辭而已,應該還有文義、人物、思想。文辭只是用辭,能做到倒也不難,文義包含辭義與結構,這一篇文章的工夫就可以看得出來。開頭看似平常,就像所有的文章一樣,先是一件件的表出:「齊人有馮煖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而且,在與孟君對答時既然「無所好」又「無所能」,也就落個「食以草具」,實事理之必然。

然後就是一連串的「長鋏歸來乎」的情節,節節都表示此人之貪得無厭,一切只從自己的角度想,從不顧他人的眼光。如此發展到到底「不復歌」為止。事情也許就這麼樣的了結了,因為從此可以吃上孟君一輩子了,還能有什麼發展呢?孟嘗君門下食客三千,食有魚、出有車、親有所食者大不乏人,這也是其中之一而已,還能有什麼戲唱?是有,當然,應當好好的找一個機會報答才對,這也是事懂之平。可是事情發展卻反其道而行,馮煖這個人,「無所好」、「無所能」,白吃白喝白白的過好日子,已經讓人覺得不平了,卻闖了更大的禍,就是為主人收租,居然不但是一個租錢沒給收回來,還矯命把借券都給燒了,是整整一個封地,當然不會是小數目。他馬上就就回來報命,倒是一天的耽擱都沒有。但是這一件事是好脾氣的孟嘗君也有點受不了,但也只說了一句「諾,先生休矣。」用現在的言語來說,就是「好吧,那你就回房歇著吧!」

要是齊王沒有對孟嘗君有什麼動作,馮煖的故事也就完了。卻又奇峰突起,齊王對孟嘗君不放心,把他貶回原來的封地,這個時候,去年曾經受恩於馮煖的百姓都出來相迎,把孟嘗君當再生父母。此時,孟嘗君方才發現馮煖的高瞻遠矚。故事是到此,也非常好了,已把馮煖這個人的了不起作了交待,也非常的戲劇性,文章已經十分完整。所以,就是以孟嘗君所說「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為結,就是一篇好文章。了不起的是往後的發展之描寫。此文描寫到馮的計謀之深,先是說了狡免三窟的話,然後自己受託到梁國去遊說梁王接納孟嘗君,然後又偷偷趕回來告訴孟嘗君萬萬不可接受梁王之邀。其間轉折,用字反而不如長鋏歸來那裡那麼多,情節壓縮得很緊。接著急轉直下,齊王追悔,馬上向孟嘗君道歉,並且,依孟嘗君所言,掩宗廟祭器供在孟嘗君的封地薛國,自此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煖之計也。」

但是這個讀法忽略了兩點,一個就是沒有讀到馮煖為何要以那麼曲折的手段,才能輔佐孟嘗君的理由。一個是忽略了孟嘗君之所以能得到馮煖的輔佐,也是孟嘗君有過人之處的原因。

要注意到在描寫馮煖在眾賓客願意為孟嘗君收租時,孟嘗君其實認不出他是誰。馮煖是典型的懷其寶遁其世的人物。他為孟嘗君謀,其實,也是為己謀。在大家都為天下謀的時候,為君王謀的時候,這是一個為己謀的故事,這一點很不一樣。但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以馮煖之小,必須步步為營,否則難免會有殺身之禍。他不可能有機會親自跟孟嘗君說你可能有一天會倒楣,齊王我看他也不是個好東西等等。他只有唱唱長鋏歸來乎,先得個自己的安穩。馮煖先自求多福,這是文章裡最為嫵媚之處。而馮煖其實不怎麼把其他的食有魚等等的門人放在眼中的,他認為自己應當過好日子,心裡一點也沒有不自在。後來,證實他一個人也真敵得過其他的三千門下客。這個人的自信,在文章裡表現得很有戲劇性,起先我們也都跟門人的感受差不多,到後來,卻不得不佩服他的老到與小心。

馮煖後來會矯命把借據給燒了,其來有自,他要不是有過長鋏歸來乎唱著唱著就能得到回應的經驗,他當然也不會去為他收租,又自作主張燒了借據。馮煖是謀定而後動的,但是,他非常懂得掌握機會。門下客一個願意承擔收租之事的都沒有,這正表現了大數的下客無非白白喝而已,吃力的事情誰也不想主動的來做。而孟嘗君後來受到齊王欺負,也未嘗不是門下客無所用之故。

更該注意的是馮煖只是小動作作了一點,沒有寫到他從此就在孟嘗君身邊成了大紅人整天忙來忙去等等。這就是馮煖最了不起的地方,他是以四兩撥千鈞的計謀,解決了孟嘗君一生的大問題。馮煖不是也不想作一個經世濟國之大才,他就是想過好日子,得其所該得,如此而已。

其實更該注意孟嘗君這個人,在此,一點也沒有把孟嘗君寫成一個豪富模樣的人,我們讀到的是他的安穩大度,容人而有禮。這是一位自古以來難得一見的好脾氣,而且,他絕不從壞處看人。人家把他擁有的借據都給燒了,他也吞得下去。孟嘗君的厚道溫和,是他能得到馮煖此人之重要因素。史上未說孟嘗君如何的了得,看來他也就是一位太平相國而已,能太平的過一輩子,全在於他的為人厚道與馮煖之助。他們二人如果沒有相遇,各人的命運就完全不同。

全文僅以陳述方式表達,對任何人的任何作為都無一字品評,這一點無論是寫史還是文學創作,都極不容易,卻極重要,不可忘記。

本文引自:亮軒筆記http://blog.roodo.com/kkma/archives/108819.html

文章剪報

孟嘗君三問難父

2012年2月19日

〈記外祖父連雅堂先生〉林文月

2012年2月15日

〈記外祖父連雅堂先生〉    林文月

外祖父共有孫兒女八人,其中除表弟連戰外,餘皆是外孫。我是外祖父長女林連夏甸女士的長女,也是外祖父孫輩中最大的。外祖父在世時只見過三個外孫女,我、我的妹妹文仁以及表妹曉鶯。他老人家去世時,舅母連趙蘭坤女士正懷著表弟。而即使這三個外孫女之中,對他有一些記憶的恐怕也只有我一人吧?因為他去世時,我僅只四歲,曉鶯和文仁都尚在襁褓中,不可能記得什麼。但是,一個四歲的幼童能有多少記憶呢?說來很遺憾,也很悲哀,我對寵愛過自己的外祖父只有憑一些模糊的印象,和聽自母親記述的零星片斷的往事來追念而已。

我有一張已經發黃的舊照片,大概是在外祖父去世那年或前一年拍攝的。照片的背景是外祖父在上海時的寓所「公園坊」門前,相片裡的三個人自左至右依次為外祖母、外祖父及我,三人同站在石階最高層上,外祖母是一位嬌小的婦人,她和外祖父並立,幾乎高不及肩;瘦長的外祖父晚年背有些駝,他穿著一襲深色的長衫,架著近視眼鏡的清癯的臉上有嚴肅而和藹的表情;至於我呢,穿著一套母親編織的毛線衣,左手拉著外祖母的衫擺,戴著毛線帽子的頭卻吃力地仰望著外祖父的臉,所以只見帽端的大絨球,臉部反而看不清楚。這張相片恐怕是唯一留存的外祖父母與我的合照了。我記憶中的外祖父正如相片裡的模樣一般。我們住的地方和「公園坊」只有兩三分鐘的步行距離,外祖父母的生活是簡單的,有時難免寂寞。那時候已會走路,也稍懂事的我便經常陪伴他排解寂寞。虹口公園與我們住處只須跨越一條火車軌道,那兒有寬敞的草地、新鮮的空氣,和安靜的氣氛。於是,晨昏的散步,外祖父總是帶著我。他是一位瘦長的老人,我那時高不及他的腿長,正是愛亂跑和胡亂發問的時期,所以他總是彎下腰來牽我的手,費勁地跟著我走;雖然如今我已記不得那時問過他那些傻問題,但是,想來那個小外孫女的嘮叨定必騷擾了他著史作詩的靈感無疑。我的名字是母親取的,外祖父卻喜歡叫我「阿熊」。至今,我還依稀記得他呼喚我的慈祥的聲音,卻不知道他為什麼如此叫他的外孫女?母親對此綽號也無法解釋。我現在猜想或許是某次他帶我去虹口動物園時,我偶然對熊的好奇發問,而使他如此喚我的吧?

母親對我的管教是寓嚴於愛的,而外祖父對我卻只有愛與呵護,他從來沒有苛責過我一聲,所以他常是我闖禍後的避風港。他會把我摟在懷裡,拭擦我的眼淚,撫摩我柔細的頭髮,責備母親的不是,無限溺愛地問我:「阿熊,你為什麼總是這樣淘氣?」

事實上,外祖父給我的印象和記憶與一般的祖孫關係並無異,那是充滿溫馨的一些片段生活。四歲的幼童當然不明白那位清癯的老人便是臺灣最偉大的人物之一連雅堂先生了。說來令人心酸,在我有限的記憶中,最清晰難忘的一頁竟是他老人家的逝世。猶記得有一段時間,母親不常把我託給外祖父,外祖父也沒有差人來接我去,我常在家裡由女傭照顧著。滿地的玩具替代了晨昏祖孫的漫步公園。有時我也會問母親:「阿公呢?」母親的表情沉鬱,總是含糊地說一些我不太懂的理由。終於有一天,我被女傭抱到外祖父家去。一進外祖父的臥房,我就被一種不同尋常的氣氛震懾了。不算太大的房間裡擠滿了人,外祖母、我的雙親、舅父母、姨父母以及一些沒有見過的大人,有的在哭,有的人臉色肅穆,而我親愛的外祖父呢?他靜靜地躺在床上,白布蓋著他的身體。「阿公、阿公,阿熊來陪你啦!」我掙扎著,想奔向床前,可是女傭卻用力抱住了我。死亡意味著什麼呢?那時的我無由得知。我哭著,只是預感到再也看不到外祖父慈祥的笑容,他再也不能彎下腰來牽我的手了……。

三十年後的今天,我提筆寫這篇文章來紀念我的外祖父,心中有許多感慨。我彷彿又見到那瘦長的背影,那架著眼鏡的慈顏,還有虹口公園的晨景……。

當然,這篇文章不可能單憑我幼年的紀憶寫出來,我曾經參考關於外祖父的傳記軼事,也翻閱過他的詩文著作,同時,我的母親和我的舅父也給了我不少可貴的細節資料,我要深深地感謝他們二位。

傳略

外祖父原名允斌,後來改名橫,字武公。少年時自號葛陶,後改雅堂,晚年又號劍花。生於光緒四年(西元一八七八年)正月十六日亥時,是外曾祖永昌公的第四子。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明亡後,外祖父的七世祖興位公毅然渡海來到臺灣府城(即今臺南)的寧南坊馬兵營居住。馬兵營是舊日鄭成功駐師的地方,環境十分幽雅,有高大的果樹和極深的古井,經過整頓經營後,從此連氏七代子孫便守璞抱真,在這兒安居下來。一直到日本占據臺灣後,想在此地建築法院,強迫當地居民遷散,連氏的家園也同時遭受摧毀,因而不得不家族四散,遷轉到西城外去了。後來,外祖父有一首「過故居詩」,便是為感懷舊日的家園而作的。

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

外祖父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接受優良而嚴格的家庭教育,他好學不倦,而且秉性聰穎。「史記項羽本紀」的文字幾達萬字,他竟能過目成誦,所以在兄弟輩中,最得寵愛。

光緒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戰役,清師敗績,訂立馬關條約,割臺灣以求和。臺灣人不肯服從清廷的命令,掙扎圖存,於是在翌年五月宣告獨立為臺灣民主國。外曾祖永昌公不幸於同年六月去世,當時我外祖父年僅十八歲,正值少年壯志,於是他利用居喪之暇,開始學習作詩,並曾親手抄寫「少陵全集」。身罹家國之痛,挑燈夜讀,詩聖的詩章諒必深深地引起了他心底的共鳴!

在他家居讀書的時候,也正是臺灣民主國和日本人對抗最熾烈的時期。許多人避地遷散,以躲兵禍,唯獨連氏一族仍然屹立不移;他更在這個時候蒐集了不少臺灣民主國的文告,這些戎馬倥傯之際的收穫,竟成為他後日編纂「臺灣通史」的珍貴史料。

光緒二十三年,他第一次離開故鄉,到上海、南京等地遊覽,稍後就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攻讀俄文,可是不久卻奉母命回臺灣,與我外祖母沈少雲女士結婚。沈家是臺南望族,世代經商,與德商做鴉片土、樟腦等貿易。少雲女士是德墨先生的長女,她出身富賈之家,明詩習禮,是一位典型的賢淑婦人。據說,在洞房之夜,新娘彷彿瞥見一隻腦後梳著一條紅辮子的白猴跳入帳裡,瞬即消失蹤影,只見她的新婚夫婿躺在那兒。關於這件事情,外祖母一直不解因由,也不曾向外祖父提起過,然而外祖母卻畢生相信,她所敬愛的丈夫乃是玉猿的化身。而據說,外祖父晚年時期,每當夏天家居時,穿著白色衣裳,盤曲一條腿,抱著另一條腿,坐在床邊抽鴉片煙,或吃花生米,那種神情也真像極了玉猿呢!

外祖父婚後暫時不作遠遊之計,於是更專心吟詩作文,與陳瘦雲、李少青等十位同好,設立「浪吟詩社」,互相切磋鼓勵。

第二年,進入「臺澎日報社」主編漢文部。他雖然痛恨日本人,然而感覺此時此地同胞受異族蹂躪,假如不能了解日人的文字和習俗,而只盲目反抗,也是徒然,所以在寫作之餘,也開始學習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他隻身赴廈門,這是他婚後第一次的離家遠行,但是他憤恨清廷政治腐敗,沒有多久就回來了。

兩年之後,日俄戰爭爆發,外祖父遂又攜眷移居廈門。在那裡,他創辦了「福建日日新報」。當時正值中山先生領導革命的初期,他以一介書生而執筆鼓吹排滿,南洋的同盟會人士看到了這份報紙都十分滿意,特派一位福建籍的林竹癡先生到廈門來,商討將它改組為同盟會的機關報。但是由於外祖父的言論十分激烈,清廷老早就對他有了戒忌。有一次,當他正在理髮的時候,清吏派了人到理髮店裡來逮捕,幸虧有人通風報信,他顧不得頭髮才理一半,就匆忙躲開了。後來,滿清政府竟索性向駐廈門的日本領事館抗議,把這個報館封閉起來。

在此不得已的情況下,外祖父只好又攜眷回到臺灣,再度主持由「臺澎日報」改名的「臺南新報」的漢文部。這個報社是當時臺灣報界的主流之一,許多有名的文人學者都曾經在他主持的園地裡發表過可貴的見解和言論。

光緒三十二年,他與趙雲石、謝籟軒等十餘人創設了「南社」。三年後,又與林癡仙、賴悔之、林幼春諸先生創立了「櫟社」。這兩個詩社都是當時有名的文人組織,臺灣中、南部著名的文人多參加在內,頗極一時之盛;由此也可見他對詩文研究的熱心。這期間,他和家人已離開臺南,遷居臺中,進入了臺灣報界的另一重心──「臺灣新聞」的漢文部。外祖父的不朽巨著「臺灣通史」便是在這個時期開始撰寫的。司馬談臨終時,曾執其子司馬遷的手,囑咐他要完成遺志,編修「史記」;外祖父幼年時代,外曾祖父永昌公也曾購置一部「臺灣府誌」送給他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歷史。」後來他以著作「臺灣通史」為己任,實在與司馬遷之著「史記」同樣,都是深受先父遺志的影響的。

光緒三十四年秋,他曾經遊覽過日本,然而每思及臺灣正受異族控制,便鬱鬱不歡。

辛亥革命那一年秋天,外祖父得了一場大病,一直拖延到冬天,病才好。病後,頗有遠遊大陸以舒暢心中抑塞憤懣之氣的願望。於是,民國元年三月,再度經由日本,轉赴上海,遊歷南京、杭州等地。當時適逢民國初建,四方慷慨有志之士,雲合霧起,他一方面主編華僑聯合會發行的「華僑雜誌」,另一方面又時常與當時豪傑名士相會,共論天下大事,興奮之餘,身體竟完全康復了。

民國二年春,他赴北京參加華僑選舉國會議員,事後遨遊張家口及平漢鐵路沿線,漢口、九江、蕪湖、安慶各地。入秋之後,更赴牛莊,轉上奉天、吉林,而入吉林報社。

次年春天,他回到北京,接受當時主持清史館的趙次珊(爾巽)先生之延請,入館工作,因而得有機會閱覽館中所藏有關臺灣建省的檔案,這對於正在編寫「臺灣通史」的他來說,實在是一大收穫。這時期,他曾經寫過一篇「上清史館書」,建議編纂「清史」時應有一篇「拓殖志」,以記述海外華僑的燦爛事蹟,這充分表現他對歷史見解的正確,和對國家民族意識的熱烈。不久,離開清史館,再度去遊覽我國東北等地。後來由於外曾祖母年老體弱,家人頻頻去信促歸,才返回臺南,再入「臺南新報社」。第二年,丁母憂在家居住,把兩三年的遊覽見聞整理出來,發表了一篇「大陸遊記」,又將旅途中所作的一百二十六首詩,薈編成「大陸詩草」。在「大陸詩草」自序裡說:

嗟乎!余固不能詩,亦且不忍以詩自囿。顧念此行,窮數萬里路,為時已三載,所聞所見,徵信徵疑,有他人所能言而言者,所不敢言亦言者。孤芳自抱,獨寐寤歌,亦以自寫其志而已!

的確,在這一百餘首中,有許多慷慨悲壯的詩句,例如「柴市謁文信國公祠」:

一代豪華客,千秋正氣歌。艱難扶社稷,破碎痛山河。世亂人思治,時乖將不和。秋風柴市上,下馬淚滂沱。

宏範甘亡宋,思翁不帝胡。忠奸爭一瞬,義節屬吾徒。嶺表驅殘卒,崖門哭藐孤。西臺晞髮客,同抱此心朱。

忠孝參天地,文章自古今。紫雲留故硯,夜雨寄孤琴。景炎中興絕,臨安半壁沉。巍巍瞻廟貌,松柏鬱森森。

我亦遘陽九,伶仃在海濱。中原雖克復,故國尚沉淪。自古誰無死,寧知命不辰。淒涼衣帶語,取義復成仁。

臺灣淪於日人之手,他以一個愛國書生而遠遊故土,心裡難免感慨萬千。後來章太炎先生讀了這些詩,曾經嘆道:「此英雄有懷抱之士也。」可以說深得其心了。

自從民國三年倦遊歸來以後,外祖父便孜孜於著述的工作,終於在民國七年,完成了「臺灣通史」此一巨著。在臺北由他自己校讎印刷。自荷蘭人拓土以來三百年,這個位於「婆娑之洋的美麗之島」曾經過鄭成功的開啟,清代的經營,隨後又遭遇過外交兵禍的相逼,小小一個島,卻有太多的變故,而文化及政治等一切的規模並不亞於中原各地,但是她始終沒有一部系統完備的歷史。外祖父在青年時代便已注意到了這個事實,而以為臺灣著史為己任。十年來,他在斷簡殘篇之中,行旅倥傯之際,蒐羅資料,慘澹經營,有許多且是海內外珍貴的孤本。在「臺灣通史刊成自題卷末」有幾句話是他的衷心之言:

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祠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拼將心血付三臺。

馬遷而後失宗風,游俠書成一卷中。落落先民來入夢,九原可作鬼猶雄。

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山川尚足供吟詠,大隱何妨在海濱。

詩書小劫火猶紅,九塞談兵氣尚雄。枉說健兒好身手,不能射虎祇雕蟲。

十年著史的甘苦盡在詩中,從「三百年來無此作」、「馬遷而後失宗風」等豪語裡,可以想見他當時自信和自負的一斑。這一部「臺灣通史」實在是他多年嘔心瀝血的結晶,而「連橫」這個名字也該可以和臺灣的山川共不朽了。

書成的次年,舉家遷移來臺北,由於那間房子面對著大屯山,因此取名為「大遯山房」。

民國九年的年底,「臺灣通史」的上冊和中冊相繼出版,次年初夏,下冊也出版,外祖父的心願終於實現了。日本朝野對這一本書極表重視,然而祖國人士卻因為彼此隔閡的關係,反而很少人注意。唯獨章太炎先生認為這一部史書是民族精神之所附,將為後人所傳頌,章先生實在可以說是我外祖父的文章知己了。

通史出版以後,他又整理古今作家所寫有關臺灣歷史山川的詩,編成「臺灣詩乘」六卷。獨自著述的工作雖然很艱難,但是他並沒有感覺完全的孤獨,因為溫婉賢淑的外祖母總是靜靜地陪伴在他的左右,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和安慰。對我的外祖母,他一直是由衷感激的。這可從他的詩中看出:

男兒鑄史女繡詩,武公之子乃爾奇。賴君為母兼為父,晝課男兒夜女兒。(「寄少雲四首」之三)

如果沒有這種暗中默默的贊助與慰勉,他的著述工作可能不會進行得那麼順利和迅速。成功的男人身邊常常有一位偉大的女性,而站在他身旁的竟是這樣一位嬌小玲瓏而端莊的婦人!後來陳藹士先生讀過了「通史」的稿本,曾經手題四首詩,其中就有一首說:

難得知書有細君,十年相伴助文情。從來修史無茲福,半臂虛誇宋子京。

民國十二年春,由於「通史」已刊,「詩乘」也纂成,他稍覺輕鬆,想暫時放下筆管,使身心得到休息,因此伴我外祖母赴日本遊覽觀光。在「東遊雜詩」中有一首便是寫當時心境的:

五嶽歸來已七秋,又攜仙眷上蓬洲。此行為愛櫻花好,料理詩篇紀俊遊。

這時他的兒女們都已經長大成人,家母夏甸女士已出閣,三姨秋漢女士在淡水高等女學校讀書,而舅父震東先生則適巧在東京慶應大學經濟學部留學。於是相聚異國,他們三位遨遊於鎌倉、箱根等名勝古跡,對外祖父個人來說,著述之願已償,又得享天倫之樂,心中的歡愉,莫過於此時。

東遊歸來之後,民國十三年二月,他創辦了「臺灣詩薈」,這本雜誌多由當時的文壇名流執筆,刊載一些有關臺灣古今的文章,而他自己也先後發表了「臺灣漫錄」、「臺南古蹟誌」和「餘墨」等文。餘墨雖然是補白性質的短篇小文,可是內容涉及的範圍極廣,可以窺見外祖父對治學與對文藝的意見。

外祖父對保存臺灣的文物,幾乎認為是他生命中的一種天職,因此他非但自己傾心於蒐集、編纂、著述的工作,更時時注意著其他人的作品。這時期有一位夏琳先生編了一部「閩南紀要」,記載著鄭氏祖孫三代的臺灣重要文獻,也邀請外祖父為之親自校訂,於民國十四年出版。

其他閱讀 , ,

人性的辨證與悲憫:《分居風暴》觀後感

2012年2月12日

      小題大作的聯想衍伸誠屬不易,但我私下以為,集凝鍊、剪裁與聚焦於一身的大題小作尤為艱難。電影《分4158居風暴》以小家庭的移民風波,卻縮影了三代同堂的倫理、親子相處的情感、夫妻溝通的心態、宗教信仰的挑戰、社會階級的反差,以及在法律判準與人性良知間的辨證,內容深刻飽滿,劇情發展扣人心弦,導演以流暢自然的手法,探討人性在善惡抉擇間的幽微,以及所謂真相背後的自私與欺瞞。

      直到劇終,觀眾仍久久不肯離去,只為等待一個二選一的答案。是啊!我們都太習慣活在非黑即白、是非分明的世界,卻忽略了在自己與週遭的人們身上,不時上演著有理說不清的灰色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與私心,也想繼續保有穩定的現況與改善的可能,然而,當彼此利益傾軋甚至相互扞格時,又該如何犧牲他人以保全自己?是扭曲真實以兼顧現實?還是片面論述以轉移對己不利的一隅?此片對人性選擇的刻劃鞭辟入裡,幾位主要演員在詮釋內心的痛苦、掙扎與動搖時,極具說服力。

      片中有兩處相當令人動容,一是看似強悍不屈的男主角,在一連串事件與壓力接踵而至之後,當他獨自幫失智的父親擦澡時,終於潸然淚下,趴在面無表情的父親背上崩潰飲泣,對父親的不離不棄、孝順侍養,是他始終如一的愛,亦是所有困境來源的痛。另一個使人為之心疼的段落,是夾在分居父母間的十一歲女兒,心思細膩,敏慧體貼,一心想要扮演接軌雙親復合的橋樑,於是,除了居中向父親傳達母親想回家的意念外,更在法庭傳訊時,忍受天人交戰的煎熬替父親圓謊,以維護家庭的完整,卻也因此讓自己飽受良知的譴責而默然落淚。

      孰真孰假是法庭的重點,卻從來不是人們生存的關鍵。信仰虔誠的幫傭女子,其謊言的背後是其情可憫的理由,但即使經濟窘迫,她依舊無法背棄教條去領取和解金,這不僅攸關宗教信念,更影響到女兒日後的庇護與平安,這讓我看到社會底層的自尊與如一的母愛。往返辯論的法庭訴訟,實無法印證越辯越明的真理,反而凸顯人與人之間的猜疑、防衛與自欺。誰是真正的無辜?而誰又不曾犯錯?哪一個人有權拿石頭丟擲罪人呢?理直氣壯不過是一時,漫漫人生,我們皆有心虛脆弱的時刻。

      一對夫妻分居的危機,引燃社會道德的火種,進而延燒成試煉人性與真相的熊熊烈焰,《分居風暴》所帶來的省思,或也是一場扣問自我、觀照他人的心靈風暴。

秋玲老師, 電影 , , ,

2012臺北文學季–遇見台北,悅讀文學

2012年2月11日

2012臺北文學季活動網址:http://2012tlf.culture.gov.tw/index.html

出版「第一本書」是每位作家重要的第一步,不但關係日後寫作方向,也從這裡堅定了寫作之路。

「第一本書」對作家個人而言固然是大事,一般人不注意的是,其實對「一個地區,一個時代」而言,同樣是大事。試想作家「起步」之時,正是文學種籽「開花結果」,又將「花果」公開亮相,展示給讀者的時刻。台灣文壇,不,台灣文學花園於是花團錦簇,出現各型各色新品種:小說、新詩、散文、劇本、評論,新人新作繽紛綻放,在不同時段裡爭奇鬥艷。

新品種新款式集結一起,便形成文壇一股「新潮流」。新作家出現的時間版圖,標誌著一個地區文類題材的潮流走向――什麼地方什麼時段,集中出了哪些新風格新形式,「文學風景」的特殊性於焉誕生。仔細觀察的話,脈絡分明的「文學史樣貌」便在其中。例如「戰後六〇年代」展區,白先勇、王文興、歐陽子、東方白、七等生、王禎和等一群現代主義風格小說作家,便集中在兩三年裡紛紛推出第一本書。到了七〇年代,這棵「台灣文學樹」更加巨大茂盛,像:吳晟、宋澤萊,古蒙仁、林清玄,蕭蕭、顏崑陽等人則同一年裡,即1976年,出版他們第一本書。作家「起步」踏入文壇,我們聽到的是紛紛開花的聲音。

展出「作家第一本書」的意義多重而且多元。個別來看,它是「認識作家」的第一步。許多實例說明,越是作家早期作品,越接近「原始面貌」。剛提筆創作,常以自身經驗或周邊人物為題材,因而質樸寫實。俗語「三歲定八十」,由處女作看一個作家或有相同功能。固然作家資質成就個個不同,有人出手不凡,首次出書即是成名作;有人大器晚成,卓然成家之後羞於重提少作。但無論那一種,都是讀者重新認識作家的大好機會。

如果把幾十年來超過兩百種「作家第一本書」串連成一條線,呈現或顯影的,還不只前述的當代文學史。須知一本書的完成,除了作者,還有幕後策劃的編輯人、出版人、封面設計者。「書封面」分區陳列,觀眾隨著流程,可瀏覽欣賞辨別各時段書封設計的不同風格。封面或裝幀藝術本是美術設計的一環。欣賞書籍之美的同時,還能看出:到底哪些機構哪些人,不計盈虧費心編出琳瑯滿目的「作家第一本書」?許多歷史悠久的出版社目前仍在軌道上運行,更多出版社則完成階段性任務,已在各自的年代發光發熱,為文學出版史寫下璀燦的一頁,像大業、文星書店,大林、仙人掌、蘭開書局、水芙蓉、純文學出版社等,戰後一頁「文學出版史」隱身其中。

為顯現文學書的歷史脈絡,本次展出以「作家第一本書」的「出版時間」為分區依據――整體略以十年為段,分成四區,每區再按出版年代依序排列,希望能凸顯文學風潮的發展腳步。首區包括戰後直到1960年代,二區三區分別是1970以及1980年代,第四區距離此時最近,集中解嚴以後的作家作品。本次展出約計250家,分區情形如下:

第一區:早春花束──傳承與播種
一九五○及一九六○年代(1944~1969) 從楊逵到黃春明,總共展出66家
第二區:混聲合唱──鄉土與耕耘
一九七○年代(1970~1979)  從曹又方到席慕蓉,總共展出77家
第三區:都市的雲──多元與開放
一九八○年代(1980~1989)  從黃凡到藍博洲,總共展出60家
第四區:蒙面叢林──新秀與爭鳴
一九九○年代以來(1990~2004) 從瓦歷斯.諾幹到伊格言,共展出47家

籌備整理作家第一本書的過程,發現好些書已絕版多時,不但市面上找不到,甚至圖書館都不見蹤影。此外,一些讀者推崇懷念的書,問世後雖一時斷版,若干年後仍有其他出版社再版三版。同一書名的大小版本排列起來,看出不同設計者的巧思,更充滿藝術趣味。而書是由作家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為了各時區的「文學呈現」更有立體感,每一時區儘可能搭配作家照片同時展出,讓「作家第一本書」主題展,不僅展出書本面貌,也把部分「作者影像」隨實體書共同展出,讀者大眾既看得到書,也看到寫書的人。

展覽

行銷台灣

2012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