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2011年3月 的Archive

文學遊藝場/給十七歲的留言‧徵稿(4/10截止)

2011年3月31日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合副刊/主辦

對於你(們)或他(們)的十七歲,你將寫下什麼?請以「給十七歲的留言」為方向,寫下一篇300字內(含標點符號)的文章,文體可為小說、散文或散文詩(不分行之現代詩),在徵稿辦法之下,以「回應」(留言)的方式貼文投稿,貼文主旨即為標題(標題自訂),文末務必附上e-mail信箱。每人不限投稿篇數。徵稿期間即日起至4月10日24:00止,此後貼出的稿件不列入評選。5月下旬公布優勝名單,作品將刊於聯副。

駐站作家:鍾文音、李欣倫

投稿作品切勿抄襲,優勝名單揭曉前不得於其他媒體(含聯副部落格以外之網路平台)發表。聯副部落格保有刪除回應文章之權力。本辦法如有未竟事宜得隨時修訂公布。為擴大宣傳本活動成果,優勝金榜及作品預計收錄於「2011年第八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作品合輯。

聯副部落格網址 http://blog.udn.com/lianfuplay

【2011/03/10 聯合報】@ http://udn.com/

徵文比賽

992崑曲講座—-丑之美

2011年3月30日

崑曲講座—-丑之美

緣起】

臺灣崑劇團於1999年秋天成立,但實際運作是2000年開始,至今已跨越十個寒暑。十年來,兩岸崑劇由衰微轉為興盛,不但培養出新一輩的優秀演員,也培養了新一代的崑曲觀眾。今日崑劇在傳統戲曲中堪稱顯學,在學術、藝術和文化領域中,都極受矚目和重視。在這段崑劇復興的黃金時期裡,臺灣毫無疑問的是崑劇最穩固而堅定的重鎮之一,臺灣崑劇團在這段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承襲1991年至2000年的「崑曲傳習計畫」成果,2000年以後,台崑持續聘請中國大陸名師來臺教學,並吸收國光劇團、台灣戲曲學院的年輕京劇演員入團學習崑劇。多年來已累積演出折子戲五十餘折,以及《牡丹亭》、《爛柯山》、《風箏誤》、《蝴蝶夢》、《玉簪記》、《琵琶記》和《獅吼記》等七個串本戲。因為這些紮實的名師傳習和專業演出,使臺灣的戲曲演員能廣泛吸收、持續學習,藝術表現不斷向上提昇,不僅讓臺灣的崑劇水準獲得肯定,也明顯對京劇及其他傳統戲曲注入新的活力。

在演出方面,除了每年的年度製作、巡迴演出,2005年起,台崑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合作,接連製作了2005【風華絕代】天王天后崑劇名家匯演、2007【蝶夢蓬萊】崑劇名家匯演、2008【美意嫻情】崑劇名家匯演、2009【蘭谷名華】崑劇名家匯演和2010【千里風雲會】台崑浙崑攜手聯演。台崑團員與中國崑劇名家的合作演出,除了讓演員獲得交流磨練的機會,觀眾更是反應熱烈,對台灣傳統戲曲藝術的提昇、觀眾人口的拓展,都有所助益。

除持續辦理團員研習進修和演出之外,為確實拓展崑劇藝術欣賞人口、落實將藝術深耕於校園的理念,2009年起,臺灣崑劇團在團長洪惟助教授帶領下,與中央大學、東吳大學、台灣大學等校學生共同合作編寫教材,同時由這些青年學子參與規劃和執行,經北部地區各校教師熱心協助,至北一女中、中山女中、建國中學、復興高中、大安高工、中和高中、師範大學、東吳大學、世新大學、中央大學、台北醫學大學等校舉辦崑劇藝術講座,透過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教材解說,搭配精彩有趣的示範演出,將傳統崑劇藝術以新的樣貌呈現,讓藝術紮根於校園。

2011年,臺灣崑劇團將與上海崑劇團合作,於國立中央大學、台北縣文化中心演藝廳推出五場聯合公演。演出劇目包括《尋親記》、《西廂記》等經典串本,以及數齣簡潔精彩的折子戲。藉由此次交流機會,台崑將循往例舉辦校園巡迴講座,希望透過前輩大師的藝術風采,引領年輕學子進入豐富典雅的崑曲世界。 

 【節目內容】

節目流程 長度 說明
一、開場 5分鐘  
二、投影片(含教學示範) 20分鐘 介紹經典折子戲〈羊肚〉〈遊殿〉〈惠明下書〉,並以〈尋親記〉為例,簡介崑劇歷史,並述及〈尋親記〉珍貴的傳承過往,說明故事內容,引領同學進入情境。
A.傳統戲曲的特性
a.音樂性 戲劇性 舞蹈性
b.象徵性
c.行當介紹
d.樂器介紹
B.崑劇的特性
a.唸白──蘇白(學員嘗試唸白,再由演員示範15分鐘)
b.腔調–崑山腔
三、示範演出 20分鐘 由上海崑劇團一級演員張銘榮、老生袁國良及吳雙等人示範演出,先睹為快!
四、Q&A時間 10分鐘  
  • 當日講座活動照片

【節目特色】

大師級藝術家領航,兩岸崑劇名家薈萃

崑曲發展至今逾五世紀,是現存最古老的傳統劇種。五百年來,崑劇做為精緻的地方戲曲,雖在歷史的風濤中幾經波折,但終究能歷久彌新。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將崑劇列入「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產」之一,肯定崑劇為世界級的文化資產。

本次演出的《尋親記》,上半場以倒敘方式,透過「茶博士」與名臣范仲淹之口,講述一對平凡夫妻遭奸人陷害、被迫分離之苦;下半場則以順敘法,描述歷盡追尋與等待後,一家人再度團圓的天倫之樂。劇情簡潔有力、情感深刻飽滿,是一部動人心肺的經典之作。其中〈茶訪〉一折為崑丑必學的折子戲,說、作、唱、念、演一應俱全,戲而不謔、極見功力。本次臺灣崑劇團請來上崑名丑張銘榮擔綱演出茶博士一角,張銘榮先生為中國國家一級演員,能文能武,由他演出該角色,想必是精彩可期。〈府場〉一折敘述主角周羽夫婦於法場上的離別,正所謂「悲莫悲兮生別離」,演到情深處,每每能讓觀眾動容淚下。〈府場〉極重唱功,是崑劇有名的「三法場」之一。本次請來上海崑劇團資深老生袁國良飾演周羽,周羽之妻郭氏由正旦余彬擔任,兩人皆正當盛年,技術與體力臻於成熟,希望能使觀眾融入這齣傳統大戲充滿張力的劇情當中。

百歲演員薪火相傳,經典大戲重現舞臺

《尋親記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尋親記》曾一度被人們遺忘,甚至瀕臨失傳。2004年底,倪傳鉞老先生以九十七歲高齡親臨排練場,指點說排《尋親記》,才使這齣經典大戲得以流傳。在中國戲曲史上,以百歲高齡而親自傳戲的,倪傳鉞先生可說是絕無僅有的第一人。2010年九月,倪老先生以一百零三歲高齡病逝於上海,臺灣崑劇團此次籌劃演出《尋親記》,除去紀念前輩藝術家外,也有使崑劇藝術薪火相傳的期許。

〈金鎖記羊肚〉

〈羊肚〉演蔡婆想吃羊肚,張驢兒在竇娥做好的羊肚湯中放入毒藥,想毒死蔡婆。未料張母將湯喝下,毒發而亡,張驢兒威脅竇娥若不嫁他,就要告竇娥毒死張母,竇娥識破其計,與驢兒同去官府。張母中毒痛苦而亡,身段繁重,有蛇形、蠍子形動作,為崑丑「五毒戲」之一。

《西廂記》

《西廂記》原為雜劇劇本,元王實甫撰。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稱〈會真記〉),金代董解元編成《西廂記諸宮調》,明代有崔時佩、李日華、陸采的《南西廂記》,都是將王本翻為南曲。

故事描述唐貞元年間書生張君瑞,於普救寺邂逅已故崔相國之女鶯鶯,相互萌生愛意。時值孫飛虎兵圍普救寺,強索鶯鶯為妻,崔夫人當眾承諾,有退得賊兵者以鶯鶯許之。

張君瑞馳函好友白馬將軍杜確發兵解圍,事後崔夫人嫌張君瑞貧寒而賴婚,張君瑞相思成疾,鶯鶯在侍婢紅娘撮合下,夜奔西廂探慰張君瑞,事為崔夫人發覺,拷問紅娘,紅娘據實以告。夫人不得已而將鶯鶯許配張君瑞,但又藉口不招白衣女婿,迫張上京趕考,鶯鶯與張君瑞滿懷離愁而別。後來張生高中狀元,衣錦榮歸,和鶯鶯團圓。此次演出以〈遊殿〉、〈惠明下書〉、〈寄柬〉、〈佳期〉、〈拷紅〉、〈長亭送別〉串成一本。〈長亭送別〉依傳統南崑曲譜,是臺灣首次演出,〈惠明下書〉由上崑一級演員吳雙飾演惠明,也是臺灣首次演出。

大專青年學子參與合作,呈現崑劇的年輕魅力

台崑自2009年起,由團長洪惟助教授帶領中央大學、東吳大學、台灣大學等校研究生編寫校園巡迴講座教材,同時規劃、執行,透過他們的參與,將精緻優雅的傳統崑劇注入新的活力,呈現生動活潑的樣貌。近年崑劇熱持續加溫,舞台上出現各種類型的演出,臺灣崑劇團堅持古典的路線,不論製作、演出都強調原汁原味,在現代的劇場,運用當代的手法,表達崑劇的核心藝術價值,獲得觀眾、藝文界的歡迎與肯定,無論演員、劇目的選擇,以及舞美、音樂的製作都遵循此一原則,讓觀眾能真正享受到崑劇之美。

【演出單位 臺灣崑劇團】 

在文建會及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支持下,1991年開辦的「崑曲傳習計畫」,廣泛邀集大陸各劇團最優秀的崑劇表演藝術家來台傳承推廣,多年來培訓出一批專業表演者,為了延續此計畫的成果,1999年秋天,在洪惟助教授的帶領下,以參與該計畫的優秀成員為基礎,組成了台灣第一個專業崑劇表演團體─「臺灣崑劇團」(簡稱台崑),並於2004年及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五度入選為文建會扶植團隊。

臺灣崑劇團於1999年秋天成立,但實際運作是2000年開始,今年剛好滿10年,行當齊全,能演劇目亦較多元。團員平均年齡四十多歲,風華正茂、潛力不可限量。這批由大陸眾多崑劇名師指導訓練出來的優秀崑劇表演者,不僅吸收了大師的精華,更建立了自我的特色,多年來已累積折子戲五十餘折及《牡丹亭》、《爛柯山》、《風箏誤》、《蝴蝶夢》、《玉簪記》、《琵琶記》、《獅吼記》七個串本戲的實力。曾於2000年4月及2006年7月應邀赴大陸蘇州參與第一、第三屆「中國崑劇藝術節」演出,獲得中國大陸崑劇界一致的肯定與讚揚。2006年7月應溫州市邀請在溫州鹿城文化中心演出《爛柯山》兩場,觀眾熱烈迴響,當地媒體爭相報導。

台崑自成立以來持續聘請中國大陸名師來教學,培養台灣本土新一輩的優秀演員,亦致力於培養忠實的崑曲觀眾,2005年起,與國立中央大學、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合作,接連製作【風華絕代】天王天后崑劇名家匯演、【蝶夢蓬萊】2007崑劇名家匯演、【美意嫻情】2008崑劇名家匯演、【蘭谷名華】2009崑劇名家匯演,獲得觀眾熱烈反應並維持穩定的票房,對台灣傳統戲曲藝術的提昇、藝術觀眾人口的拓展,都有正面的意義。

除了每年定期舉辦各項大小的演出活動外,「臺灣崑劇團」亦積極辦理各式教育推廣研習及輔導大專崑曲社團,以擴大欣賞人口,期能使精緻的崑劇藝術在台灣得到傳承與發揚,帶動台灣整體戲曲藝術的提昇與發展。

【主講人 團長 洪惟助】

台灣嘉義縣新港鄉人,1943年生。曾為美國哈佛大學、科羅拉多大學訪問學者,巴黎第七大學客座教授。現任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從事詞、曲、戲曲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所主持的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自民國八十一年元月成立迄今,已累積有豐富的收藏和學術成果,是中央大學的特色之一。

曾主持「崑曲傳習計畫」、「崑曲辭典編纂計畫」、「台灣亂彈戲保存計畫」、「台灣北管崑腔調查研究」、「台灣崑曲活動史調查研究」、「桃園縣傳統戲曲及音樂調查研究」、「嘉義縣傳統戲曲及音樂調查研究」等計畫。1999年創辦臺灣崑劇團,並任團長。

著有《詞曲四論》、《樂府雜錄箋訂》、《清真詞訂校注評》等書。所主編的《崑曲辭典》、《崑曲叢書》第一輯於2001年出版;《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於2003年出版;《關西祖傳隴西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於2004年出版;《崑曲叢書》第二輯將於2009年春天出版。

近年製作崑劇大型演出:

■2005【風華絕代】天王天后崑劇名家匯演 / 新舞臺

■2006台北市傳統藝術季 / 全本《風箏誤》/ 中山堂

■2007【蝶夢蓬萊】崑劇名家匯演 / 城市舞台

■2008【美意嫻情】崑劇名家匯演 / 城市舞台

■2009【蘭谷名華】崑劇名家匯演 / 城市舞台

■2010【千里風雲會】崑劇名家匯演 / 城市舞台

【示範演員】

 

張銘榮(上海崑劇團)

1942年生,上海崑劇團一級演員。師承華傳浩、周傳滄、王傳淞及京劇名家蓋春來等,繼得京劇名丑艾世菊、張春華指點,工武丑,能文能武,戲路較寬。武丑戲代表劇目有〈問探〉、〈盜甲〉、〈時遷偷雞〉等,文丑戲有〈問路〉、〈教歌、〈說窮羊肚〉、〈吃糠〉、〈癡訴點香〉等。兼任導演,參與執導《血手記》、《一捧雪》、《司馬相如》、《牡丹亭》、《琵琶記》、《班昭》等劇目。曾獲首屆中國崑劇藝術節榮譽表演獎,並曾多次赴香港、臺灣、英國、美國、日本、新加坡、丹麥、瑞典演出。現為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劇家協會會員。

袁國良(上海崑劇團)

江蘇省蘇州市評彈學校崑劇演員班、上海戲劇學院戲曲舞蹈分院戲曲表演畢業,上海崑劇團二級演員。師承計鎮華、陸永昌,工老生。曾跟隨京劇麒派演員張信忠學習麒派代表劇碼若干齣。基本功紮實,扮相儒雅,音色洪亮悅耳,表演細膩大方。
曾主演〈彈詞〉、〈掃松〉、〈別墳〉、〈寄子〉、〈打子〉、〈議劍〉、〈草詔〉、〈陰罵曹〉、〈男監〉等十多齣傳統折子戲,以及《爛柯山》、《十五貫》、《龍鳳衫》、《販馬記》、《尋親記》等大型劇碼,受到一致好評。
曾榮獲首屆中國崑劇藝術節表演獎、2007中國崑劇優秀青年演員展演表演獎、第三屆「中國戲曲紅梅金花」稱號。2009年6月以崑劇《尋親記》中周羽一角,獲第四屆中國崑劇藝術節優秀青年演員表演獎。

,獲得高度成功。

吳雙(上海崑劇團)

上海崑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師承崑劇表演藝術家方洋及鐘維德、王群老師,工淨角。其嗓音高亢,台風大度,表演張揚但不逾矩,自然酣暢,善於將不同行當的表現技巧兼而並收。曾主演《刀會》、《嫁妹》、《山門》、《古城會》、《花判》、《相梁刺梁》等傳統折子戲,深受讚譽。在大戲《班昭》、《司馬相如》、《白蛇傳》、《牡丹亭》、《桃花扇》、《西施》、《公孫子都》等劇碼中飾演不同行當的人物,為全劇增色不少,頗受好評。跨行(丑)演出的《徐九經升官記》引起業內廣泛關注。近年還涉足編、導領域,其作品有《贈赤兔》、《傷逝》等。 

研習課程

992學術ㄅㄠˋㄅㄠˋ 2011.03.21

2011年3月30日

親愛的夥伴:

1. 再一次提醒您,下週四,別忘了留下時間,咱們──來一場輕鬆的教師進修!

◎講座主題:春風拂面「講」渭水~蔣渭水 《渭水春風》音樂劇講座

◎講座時間/地點:2011年3月31(四) PM 2:10~4:10 北一女至善樓B2演講廳

◎講座人物:

冉天豪老師   音樂總監/作曲/編曲

魏世芬老師   《渭水春風》歌唱指導老師

殷正洋       音樂劇《渭水春風》 (飾蔣渭水)   榮獲三屆金曲歌王

洪瑞襄       音樂劇《渭水春風》 (飾陳 甜)    台灣音樂劇百變天后

時間 講座內容 人物 備註
01:30~02:00 PM 30’ 入場(校外老師入場) 音樂 相關資料提供
02:10~02:20 PM 10’ 渭水媒體報導收錄 影片 DVD播映
02:20~03:20 PM 60’ 導聆 Ÿ什麼是音樂劇Ÿ「音樂時代劇場」音樂劇三部曲Ÿ旋律帶出更深的意境

Ÿ歌詞演繹角色的潛意識

冉天豪老師魏世芬老師
03:20~03:35PM 15’ 台灣第一熱血男子~蔣渭水 Ÿ敢做有為的蔣渭水簡介 殷正洋、洪瑞襄
03:35~03:45PM 10’ 《渭水春風》音樂劇精華片段 Ÿ10分精華畫面播映 殷正洋、洪瑞襄
03:45~04:00 PM 15’ 劇曲現場驚豔 Ÿ《世界恬靜落來的時》Ÿ《秋風讀不出阮的相思》 殷正洋、洪瑞襄
04:00~04:10 PM 10’ Q & A    

 

2. 4月19日下午崑劇講座--丑之美(以竇娥冤為例)受理報名,講座以一小時為單元。

◎講師:張銘隆(上海崑劇團一級演員)、吳雙(上崑二級演員)、袁國良(上崑一級演員)

◎地點:至善樓B2演講廳

一、節目流程 長度 內容
二、開場、投影片(含教學示範) 20分鐘 介紹經典折子戲〈羊肚〉〈遊殿〉〈惠明下書〉,並以〈尋親記〉為例,簡介崑劇歷史並述及〈尋親記〉珍貴的傳承過往,說明故事內容,引領進入情境
A.傳統戲曲的特性:a.音樂性 戲劇性 舞蹈性    b.象徵性
c.行當介紹                d.樂器介紹
B.崑劇的特性:a.唸白──蘇白(學員嘗試唸白,再由演員示範15分鐘)b.腔調──崑山腔
三、示範演出 20分鐘 由上海崑劇團一級演員張銘榮、老生袁國良及吳雙等人示範演出
四、Q&A時間 10分鐘  

…………………………………………………………………………………………………………..

(請於3月25前交與學術組,若班數過多則抽籤決定。謝謝!)

4月19日(二)第五節課 年        班  
4月19日(二)第六節課 年        班  

國文老師:

學術報報

臺灣的原住民──臺灣平埔族

2011年3月29日

Pocahontas – Colours Of The Wind lyrics

2011年3月29日

992高二朗讀比賽優勝名單

2011年3月27日

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        高二朗讀比賽優勝名單如下:

1.第一名:二孝21郭貞里

2.第二名:二義31盧鈺婷

3.第三名:二書28陳婉亭

4.第四名:二射6吳佳娟

5.第五名:二忠11張維家

6.第五名:二禮46蕭靖穎

特別感謝易理玉、蔡秀桂、陳麗足等三位評審老師的評審及白蕙棻實習老師比賽現場的協助。        

                                                                                              教學組   敬啟

得獎名單

冷眼與熱中──儒林與《儒林外史》

2011年3月26日

2011/03/25

f_1298953293172儒林這個詞,大約屬司馬遷《史記》一篇〈儒林列傳〉最具代表,指的是研究、實踐、傳承儒家經典與思想的眾多人物,這篇列傳從孔子七十弟子開始敘起,一路講到漢武帝朝的董仲舒(及子孫、弟子),「儒」者眾多猶如樹「林」一般。

 

 

張輝誠/文】

儒林這個詞,大約屬司馬遷《史記》一篇〈儒林列傳〉最具代表,指的是研究、實踐、傳承儒家經典與思想的眾多人物,這篇列傳從孔子七十弟子開始敘起,一路講到漢武帝朝的董仲舒(及子孫、弟子),「儒」者眾多猶如樹「林」一般。不過儒林這個詞,到了清初吳敬梓手中,寫成《儒林外史》,範圍就擴大許多,指的已經是所有讀書人,並且只說外史,因為正史所記錄的重大人物、事件、言論,它通通不談,只管談不起眼的人、事、話語,這些當然都進不了史官眉下,卻讓小說家津津樂道、夸夸其談,並且願意細細編寫,主要原因就是這裡頭有太多意味深長的東西,值得慢慢說講與咀嚼。

讀中學時,不免讀到〈王冕的少年時代〉與〈范進中舉〉,這兩篇分別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及第三回。倘若我們有機會再多閱讀一下,就會知道原來王冕並沒有因為能畫得幾筆沒骨花卉而逍遙終身,雖然他毫無作官意願,但卻老被徵聘當官,以至於一逃再逃,最後只得隱姓埋名隱居終老於會稽山中。至於范進中舉之後,開心到失心瘋,被丈人胡屠戶打了一巴掌方才痊癒,原來窮困到必須賣家中生蛋母雞的窘境不再,反倒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送店房,也有來投身為僕的,好容易搬到人家送的新屋內,范進的老媽媽小心叮嚀僕人:「不要弄壞了別人東西!」僕人回答她:「這都是你老人家的!」老人家笑道:「我家怎的有這些東西?」僕人又跟她說:「怎麼不是?連我們這些人都是你老太太家的!」老媽媽聽了,把細瓷碗蓋和銀鑲的杯盤,逐一看了一遍,哈哈大笑:「這都是我的了!」然後往後一倒,──居然登時,樂,死了。這些情節,中學課本礙於篇幅,都沒能添入,可惜之至,因為這些個地方都滋味的不得了。

說到滋味,有個人便很值得提一提,匡迥,字超人,他從第十五回底出場,一路擔任主角到第二十回下場,整整五回,在前十五回奔來跑去串上串下的眾多人物中算是份量頗重的腳色,因為像范進這樣特出形象的人也不過才占一回半。匡超人究竟是個怎樣角色值得這樣大書特書?原來他先因家寒無力讀書,跟著賣柴朋友到杭州城記賬,朋友消折本錢,他也回家不得,流落在杭州拆字維生,遇上八股時文選家馬靜資助,得以返回故里,侍奉雙親,盡心盡力,人稱孝子。但這個孝子一有機會混進「名士」、「舉業」與「官場」場中,竟在名利場內完全扭曲其樸實善良本性,成為一個惹人厭的壞蛋。原來匡迥在故鄉取得秀才後,重回杭州遇上杭州名士,學會寫詩,也裝起名士模樣,為了餬口也下海操選時文,更因友人潘保正之故,一起假造文書、擔任槍手冒名頂替考秀才,大賺黑心錢;至此他已經完全不是當初孝親謙和的匡孝子,成了自大、忘恩、負義、違法之人。匡超人的漫天狂語在書中是很醒目的段子,他是這樣吹噓自己:「此五省讀書的人,……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竟無知到給自個兒安上了人死後才會派上的「先儒」名諱,其淺薄可想而知。匡超人之所以變成如此,當然與馬靜在無意中灌輸他錯誤的觀念有關,「人生世上,除了這事(舉業),就沒有第二件可以出頭。……只要有本事進了學,中了舉人、進士,即刻就榮宗耀祖。」也就是說一切皆以舉業為重,啥事都可以不用理睬,這種偏差的人生觀正是吳敬梓藉以嘲諷當時一切以舉業為重的眾多士子,即使一個本質良善的孝子都難逃其扭曲變惡、逐步墮落。

牛浦郎,則是另一個值得說說的人物,他出現在二十回底,直到二十四回上半下場,喜歡讀點書,但慣於扯謊、偷人錢財,偷了詩人牛布衣兩本遺集,發現酬酢往返的都是當朝顯貴,遂自想:「可見只要會做兩句詩,並不要進學中舉,就可以同這些老爺們往來,何等榮耀!」便將自己改名牛布衣,將詩集占為己有,冒充名士,開始吹起牛皮生涯。尚未大吹特吹之前,倒是先遇上了自稱大詩人的牛瑤。這牛瑤帶著牛浦郎,一路炫耀,卻處處出醜,大觀樓內遇上一個戴方巾的人,牛瑤便向牛浦郎說:「這是我二十年拜盟的老弟兄,常在大衙門裡共事的王義安老先生,快來叩見!」再對王義安說:「我和你還是那年在齊大老爺衙門裡相別,直到而今。」王義安道:「哪個齊大老爺?」牛瑤道:「便是做九門提督的了。」王義安道:「齊大老爺待我兩個人,是沒得說的了!」兩人正講得天花亂墜,只見兩個戴方巾的秀才走來,一眼看見王義安,一個道:「這不是豐家巷婊子家掌櫃的烏龜王義安?」另一個道:「怎麼不是他?他怎敢戴方巾在這裡胡鬧!」走上前,不由分說,扯掉方巾,劈臉就是一個大嘴巴,打的烏龜跪在地下磕頭如搗蒜。我們這時方才領悟,原來這牛瑤會的不是什麼大衙門裡的人物,竟是個王八烏龜,牛皮吹得也忒漫天膨脹了。牛浦郎學人走的正是這條假名士之路,貪名好名,只巴望著倚仗功名官場之人,藉此驕人傲人罷了。

再有一個人也值得說說,出現在二十四回到二十六回之間,鮑文卿,是個戲子,明代屬賤民,但他一切作為比起任何人都來得知節守份、有情有意,他敬重受參劾的向鼎知縣,特地在按察使主子面前求情,只為了從小便習唱向知縣所做曲子,直誇他是大才子大名士。向知縣後來逃過彈劾,得知內情後,特地封了五百兩銀子要謝他,鮑文卿卻一釐也不肯接受。此後向知縣高升,半途再次相遇,特邀入衙相伴,衙門裡的書辦得知兩人交情深厚便極其奉承,請他關說幾句,事成之後奉上五百兩。舉「口」之勞這麼好賺的事,猜猜鮑文卿是怎麼答著,他說:「我是個老戲子,乃下賤之人,蒙太老爺抬舉,叫到衙門裡來,我是何等之人,敢在太老爺跟前說情?……」幾句話說得書辦毛骨悚然。結果鮑文卿在衙中一年多,竟未曾說過半字人情。這樣人物對比書中其他各式各樣官場人物、讀書士子、皂囉衙吏,但凡有機會可以上下其手、瞞天過海、暗渡陳倉者,無不想盡辦法扮神弄鬼、塗抹裝飾,藉以中飽私囊、大賺一筆。一個賤民階級能做到有所不為,就很能對比那些無所不為、斯文掃地的狼狽了。

第三十一回末出現的杜儀,字少卿,則是全書最重要的關鍵人物,如果對照清人程晉芳〈吳敬梓傳〉,說吳敬梓是「襲父祖業,有二萬餘金,素不習治生,性復豪上,遇貧即施,偕文士輩往還,傾酒歌呼,窮日夜,不數年而產盡矣。」竟就是杜儀的翻版,也就是說吳敬梓把自己寫進了《儒林外史》,他和杜儀都慷慨豪爽,樂於助人,左右遠近得知皆來打秋風、刮錢財,他們也不甚計較,終至弄盡家產,過著一貧如洗的生活。他們才華洋溢,具秀才身分,卻終身不應鄉舉、不赴科考,並且疾恨時文士如讎敵。因此讀書人頗以他們為戒,桌上寫著「不可學天長(縣)杜儀」。就在大家都替他們惋惜,好心相勸:「老弟,你這些上好的基業,可惜棄了!」杜儀,不,是吳敬梓,這樣回答:「我而今在這裡,有山川朋友之樂,倒也住慣了。不瞞您說,我愚弟也無甚麼嗜好,夫妻們帶著幾個兒子,布衣蔬食,心裡淡然。」真是好一個心裡淡然!唯有心裡淡然,才能真正「冷眼」看穿功名場中、富貴域內的各種「熱中」人情樣貌,也才能真正看清扭曲人性各種光怪陸離的變態,更能看透功名富貴的起滅無定、轉瞬一空的無常,當然,也就更能看盡幾百年來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桎梏下的種種士子醜態與官場惡貌。

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明清兩代八股文科舉制度之下,儒林這個詞的集體象徵,已經不是傳習儒家經典的儒者,更不是詩文涵養時代下的名士,儒林已經被科舉輾壓得不成人樣,他們像罐頭裡的魚,擠得醜態百出、寒愴不堪,如果想要當一個完整的、健康的人,只有毅然離開制度、拒絕功名富貴,像王冕、杜儀、吳敬梓一樣,但即使如此,身影看似瀟灑,但其中仍有大悲哀存在,因為真正儒者是「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治世出仕,亂世隱遯,讀書人最後選擇了不走向功名,可偏偏生又不逢亂世,他們究竟抗拒著什麼,不過就是一個晉升的制度,那個制度,恰恰就是一道道扭曲人性的漩渦。

他們最終選擇跳開漩渦,不過大多數人並不跳開,他們不願抗拒、無能抗拒,甚至甘心情願跳入其中,無法自拔。正因為如此,有人冷眼旁觀,有人熱中其間,所以就有了活生生的《儒林外史》。

名篇摘錄
對於舉業一往情深,執迷不已的人,首推馬靜,他分析歷代舉業發展史,非常有趣:「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講到戰國時,以遊說做官;所以孟子歷說齊梁,這便是孟子的舉業。到漢朝用『賢良方正』開科;所以公孫弘、董仲舒,舉賢良方正,這便是漢人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他們若講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會作幾句詩,這便是唐人的舉業。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學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講理學,這便是宋人的舉業。到本朝用文章取士,這是極好的法則。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馬靜這段話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只在乎能否當官,完全不在乎考些什麼,換句話說,他根本不思考制度本身的問題,他只在乎制度能夠得到的好處,這也正是他和杜少卿(或者說是吳敬梓)最大的差異所在。

比國文老師更內行
《儒林外史》的主題是什麼?據清乾隆元年閑齋老人(學者多認為此人就是吳敬梓)的序:「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有心豔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有假託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可知全書乃環繞「功名富貴」而寫,功名富貴的獵取捷徑卻是透過「舉業」,明朝禮部議定取士之法是:三年一科,用五經、四書、八股文。吳氏在書中透過王冕一語道破這個制度的問題:「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王冕這段話,指出經書的核心問題,經書除了拿來研究、考試之外,最重要的是拿來修身治國平天下,但八股文卻讓經學只墮落成文字之間的安排、推敲與講究。

作者簡介         張輝誠
1973年生於雲林縣,原籍江西黎川。自幼於雲林鄉間長大,虎尾高中畢業後,資賦優異保送台灣師大國文學系,後又就讀國研所,目前為博士班研究生,同時亦任教於台北市立中山女高。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三月號317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章引自: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239&f_ART_ID=304628

文章剪報 ,

追懷一代宗師的道範

2011年3月25日

2011/3/23    人間福報   社論

在台灣民間書院講學超過一甲子的經學大師愛新覺羅‧毓鋆以一百零五歲的高齡辭世。他出身滿清皇室,不見容於當道,但他不隨流俗,成立私人書院,為下一輩講說經史子集,春風化雨半世紀,許多著名的大學教授都是他的學生。值得稱述的除了他的學問,最重要的是他的身教,他一生不著書立說,可以說是當代儒者的典範。

由於他出身皇族,從小受業於陳寶琛、王國維等大儒;曾留學日本、德國,到台灣來之後,於五○年代在台北辦私塾「天德黌舍」,後改名「奉元書院」,專心講述傳統儒學,從四書五經兼及諸子學說,由於學院坐落羅斯福路和溫州街,鄰近台灣大學,許多台大的師生都前來聽課,半世紀來學生超過數萬人,學子們都尊稱他「毓老」。20091228_1dcbaec44d44bc0ef833OK9AoU01b3ON

據他的學生張輝誠描述,他首次進入書院,看到黑板右上角留有兩行字「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就深受震撼。七點鐘一到同學們都起立,見毓老精神矍鑠,鬚髯飄飄,緩步走向講台,學生們鞠躬致敬,他伸手揮揮說:「坐!坐!」學生們才坐定,專心聽課。他講課中氣十足,偶爾月旦人物、批評時政,慷慨淋漓,學生們勤奮筆記,深怕漏記一字。

九十八歲時,有一次還神采奕奕的講課,他對學生說:「你們必得要鍛鍊自己,必得要成材,為這塊土地謀點幸福,才不愧為文人。什麼是文人?古曰文人,今曰政治家,經天緯地謂之文。」他講書重實學,不尚空談,也就是傳統所謂的經世濟民之學。他常提醒學生:「以德為本。有德必有成,必有後。」他教化的其實就是儒家的一個「德」字。

和一般大學裡所講授的方式與內容都有所不同,他除了重視學生的品德修養,講經時以經解經,貫通古今,主要在擷取經中的智慧,壯年體力好時,一周講課七日,晚年體力較差,一周也講學三次,兼講《四書》、《春秋》和《易經》。由於他博通《易經》,他自況六十年來謹守「潛龍勿用」這一爻,學生說他「大隱隱於市,講學論道,六十年堅守的正是潛龍之德」。

但是這一條潛龍,儘管沒有受到政界或學界的重視,他「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而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默默的在台灣社會撒下真正儒學的種籽。

像毓老這樣有學問、有道德風骨的人,在台灣可謂鳳毛麟角,他曾感慨的說:「老師在日本滿洲國時不做漢奸,老蔣時代不當走狗,到現在,人還不糊塗。」「我告訴你們,國不可以亡!到今天為止,我沒有休息過一天,總在思考台灣的未來,你們要努力呀!」這種愛國憂民的胸懷非一般謾談「愛台灣」者所能比擬。

孔子的弟子說起老師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博人以文,約人以禮,仰之彌高,鑽之彌深。」毓老的學生對他也有同樣的讚嘆。台灣社會當前最欠缺的就是儒學精神和道德風骨,我們深為台灣失去了一位經學宗師而抱憾,也期待毓老留下來的道範能夠流傳下去。

文章引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21130

圖片引自:http://www.jiese.org/bbs/thread-25277-1-1.html

延伸閱讀:毓老真精神

延伸閱讀:大隱──懷毓老師

延伸閱讀:懷毓老師系列之三:不可思議的太陽

延伸閱讀:懷毓老師系列之四:平凡中見堅貞–毓老

延伸閱讀:一O六歲的恩師愛新覺羅毓鋆大師

 

其他閱讀 , , ,

渭水春風精采預告

2011年3月22日

最初的讀者(林文月主講)

2011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