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作文比賽高三得獎作品’ 分類過的Archive

1011高三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2013年3月14日

第一名:我的閱讀力 三年數班 鍾孟芸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這股力量在當今社會更被賦予了更新一層的解釋--軟實力。它就像礁岩區隱隱捲動的暗流,船隻懂得避開森利的礁岩,卻捉摸不透潛藏的漩渦。世界是一艘滿載資源的貨輪,而使人類能擁有掌舵權力的不僅是一味的武力征伐,更法力無邊的是馳騁的知識。

知識從哪裡來?最直接而快速的方法無非是閱讀。對許多人來說,從幼稚園時期就琅琅上口的〈三字經〉、〈千字文〉,到求學生涯中數不清的課本參考書閱讀測驗名著選讀,直至生活裡充斥各處的報章雜誌期刊評論,好似我們無時無刻都泡在「閱讀」的大澡缸裡。然而,為何我們的心田依舊時常覺得貧瘠?為何我們腦內的齒輪依舊轉轉停停、鏽蝕而乏力?那是因為在我們蜷縮的澡缸之外,還有一片名為「思考」的廣袤海洋等著我們自在探索泅泳!軟實力源自閱讀力,這看似簡單的「力」字,正是由綿延縝密的思考匯聚凝集而成。若閱讀被簡化成單純的材料堆砌,若思緒被浪費在麻木的資訊背誦,那麼我們的心智終將被感官奴役,聯繫著表達和批判能力的綿密網絡僵化呆滯,我們將逐漸失去發掘自己內在潛力的機會。

我曾排斥閱讀科普文章,而耽溺於自以為精彩有趣的奇幻小說世界。透過幾番自我嘗試,我驚訝地發現,在科學讀物深入淺出的邏輯思維作用下,再次翻開小說內頁,我不僅讚嘆作者鋪排文字的敘事功力,更著眼於作品細節隱藏的微言大義--我學會分析、思考,領略作者悉心擘畫的繁花盛景,相對地,秉著文學帶給我的藝術欣賞角度,細細研讀一篇科學論述,我不僅對身處的世界多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由衷體會偉大科學家組織出的奇特美感,進而對周遭的生活細膩觀察、感受,提出疑惑並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讓自己因閱讀而智慧,其中最大關鍵是「思考」。不思考而僅僅囫圇吞棗、活書死讀,血肉之軀亦與冰冷機械無異;若能沉潛於思想的大洋中吸收豐富多元的知識,閱讀,才可以成為讓我們精進的巨大力量。

評語:

孟芸同學從「閱讀」入手,以聖哲名言為經,自身體驗為緯,更相激盪出「分析力」、「思考力」、「感受力」、「實踐力」等內蘊,為「閱讀力」作了極佳詮釋,義理殊勝,淪肌浹髓;此外,其文字凝鍊、形象精艷、層次豐富、開闔自如,更是「我的閱讀力」的具體展現。(三年數班陳麗足老師)

第二名:我的閱讀力 三年恭班 白蕙瑄

文字,帶領人類發展歷程進入「信史」。單單幾個線條,不僅自成完整的體系,也造就了規整的文明,一個個字句,不僅豐富了古籍詩作,更豐富了人文生活。閱讀,無疑是跳入華美詞藻,泅泳於其中的美好,更是泅泳於其中的充沛情感、知識內涵,以及社會文化。

我所閱讀過的書本並不多,密密麻麻的文字鮮少勾起我的慾望和衝動,書頁上的小字對我而言是蠕動的蟲,扭動的身軀不停在我眼裡閃動,使我無法看清。以前的我總認為書本像鳥,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盪在湛藍的天空,卻不曾飛入我的手中。對於這份缺少的「閱讀心」,我喪失了許多──跟進時代的能力,以及潛進文化的動力。

愈向人生的旅途前進,愈覺得自己的空虛。空虛,不限於胸中無墨水,更在於心頭無活源。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在那看似無礙的成長路程中,我的池塘也瀕臨枯竭,只因我缺乏了「閱讀」這項活水。

忘了是從何時開始下定決心培養我的閱讀力,只記得起初每當開啟書扉就像開啟一場戰爭,拿著的筆是一把劍,沿著字裡行間拼命。但經過時間的流轉,經驗的累積,我發現手中的劍不知何時已成了把望遠鏡,書扉成了小叮噹的任意門,帶我跳入不同的空間探索。

閱讀力是把鑰匙,愈是充實愈能進入更多的門和世界。閱讀不僅僅拘泥於文字和情節,而是要潛入在文字後最原本的原質和初衷,也許是一段懇切的告誡,也許是一段誠實的感慨;可能是一件如銀鈴般笑聲的青春記事;可能是一件如狂濤如熱血的壯烈事蹟;或許是一項歷史考證,抑或是一項現代發明。不論是什麼,皆為人類風俗文化下的產物,是生活也是思想,是知識也是情感。而閱讀力便是極盡所能地探求。

世界本是本大書,生活其中本是種閱讀。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互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成了世界這本大書的書頁,若人生只是行走在封面,便是種無知和浪費。趨於困乏的個人資本總會耗盡,沒有閱讀力便是原罪。沒有閱讀力的人生不曾去閱讀生命中的大小事,不曾閱讀時代的改變,不曾閱讀文明的進步,最終淪為井底之蛙,被世界所遺棄。

當翻閱孔孟思想時,我在生活中看出了「人性」,看到從千年前就在討論的「人的本質」;當翻閱蘇軾文集時,我在生活中看見了「曠達」,看到自古以來度過逆境的方法。我閱讀著無形的書,進而去閱讀無形的社會,無形的生命。

閱讀力培養活泉,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去理解、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如同理解、分析實驗;去深入、追求生活中的所有如同深入、追求所欲。我要以這種萃取書中知識的閱讀力,萃取人生中的全部,走遍世界這本大書!

評語:

本文以「信史」入題,由文字帶出閱讀,格局宏大。次段以個人經驗切入,談及無法藉閱讀提升自我時的茫然苦悶;既而筆鋒一轉,娓娓道來自己終於從極盡所能的閱讀中,擴大「探索」不同時空的視野,培養從文字中「體驗」情感、「了悟」思想、「擴充」知識以及「領受」文明的能力。提升閱讀力的同時,也提升了生命力。文字、段落均承接流暢,感思誠悃。(三年恭班謝智芬老師)

第三名:我的閱讀力 三年書班 張新荷

閱讀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閱讀的單純在於和書寫者最靠近的溝通、最直接的碰觸他的情緒和想法;閱讀的深度則在於理解和實踐,彷彿臨摹字帖一般,學習他的技巧和思維模式,將自己以更行雲流水的迷人姿態,筆走龍蛇。

隨著生命的小舟在歲月之流上緩緩前行,我以為的閱讀漸漸從驚歎於文字詞藻的雕琢華美,轉變成摸索在字裡行間淺淺滲出的意象和精神世界的原型,彷彿在一整座繽紛斑斕的花園裡尋覓、摘採那朵最芬芳的盛綻。而我知道閱讀不僅僅只有體悟,更有自我的反思和內化,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價值觀用心熨燙,才能昇華更高更恢宏的能量。

因此,閱讀力在現代社會中更顯得重要。在資訊爆炸的喧囂擾攘裡精準而快速的選取、理解、統整、內化各種型式的資料,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必備的能力。而當我面臨到名為閱讀力的挑戰而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時,我才知道這個問題已挾雷霆萬鈞之勢迫在眉睫:我在社團裡擔任教學幹部,首要之務便是將所學推陳出新傳承給下一屆,即使對「分子生物學」抱持相當的熱忱,當我著手準備課程時卻感到舉步維艱、無所適從。

面對科學的日新月異,我必須同時用中、英文閱讀最新的研究、論文和相關報導,才能擷取最正確最熱門的資訊。然而,我卻彷彿一名抽筋的泳者在密密麻麻的文字裡載浮載沉,讓一波波洶湧而來的恐懼和焦慮將我拍高打低、搓圓捏扁。複雜冗長的專有名詞和令人眼花撩亂的插圖已令我頭昏眼花,但最令我絕望的是我認識句子裡的每個單詞卻仍不知所云。那時,我才深深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而那片名為「閱讀力」的田野早已荒蕪龜裂、雜草叢生。

於是我下定決心力挽狂瀾,即使每天大量的閱讀和吸收使我痛不欲生,但我也漸漸體會到增進閱讀力的甜果:不僅閱讀速度飆升,我也能比以往更精準地理解各種資訊,甚至能用自己的話表達、書寫。我亦相信這種能力將延續到職場生涯中,畢竟將自己熱愛的所學實際發揮實踐是一件多麼幸福而滿足的事。

在精進自我閱讀力的同時,我也企盼著在不久的將來,憑藉著這個能力,我能更精確的理解、表達,並學以致用,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評語:

文章精準扣題而發,有個人經驗與思考,一路追索也拋出問題,能洞悉從閱讀到閱讀力提升與深入的重要。全文謀篇,法度謹嚴,先從遊賞於閱讀的迷人世界寫起,而後發現自己在社團教學中面臨的挑戰,深深體會到閱讀力的不足,最終力謀改善而使自己慢慢累積儲備相關的綜合能力,期許能精益求精。文字靈巧瑰麗,理性與感性兼具,能引人深思咀嚼。(三年書班江婉玲老師)

作文比賽高三得獎作品, 學藝競賽

1011高三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2012年12月3日


題目:我的閱讀力

◎第一名 三數 鍾孟芸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這股力量在當今社會更被賦予了更新一層的解釋--軟實力。它就像礁岩區隱隱捲動的暗流,船隻懂得避開森利的礁岩,卻捉摸不透潛藏的漩渦。世界是一艘滿載資源的貨輪,而使人類能擁有掌舵權力的不僅是一味的武力征伐,更法力無邊的是馳騁的知識。

知識從哪裡來?最直接而快速的方法無非是閱讀。對許多人來說,從幼稚園時期就琅琅上口的〈三字經〉、〈千字文〉,到求學生涯中數不清的課本參考書閱讀測驗名著選讀,直至生活裡充斥各處的報章雜誌期刊評論,好似我們無時無刻都泡在「閱讀」的大澡缸裡。然而,為何我們的心田依舊時常覺得貧瘠?為何我們腦內的齒輪依舊轉轉停停、鏽蝕而乏力?那是因為在我們蜷縮的澡缸之外,還有一片名為「思考」的廣袤海洋等著我們自在探索泅泳!軟實力源自閱讀力,這看似簡單的「力」字,正是由綿延縝密的思考匯聚凝集而成。若閱讀被簡化成單純的材料堆砌,若思緒被浪費在麻木的資訊背誦,那麼我們的心智終將被感官奴役,聯繫著表達和批判能力的綿密網絡僵化呆滯,我們將逐漸失去發掘自己內在潛力的機會。

我曾排斥閱讀科普文章,而耽溺於自以為精彩有趣的奇幻小說世界。透過幾番自我嘗試,我驚訝地發現,在科學讀物深入淺出的邏輯思維作用下,再次翻開小說內頁,我不僅讚嘆作者鋪排文字的敘事功力,更著眼於作品細節隱藏的微言大義--我學會分析、思考,領略作者悉心擘畫的繁花盛景,相對地,秉著文學帶給我的藝術欣賞角度,細細研讀一篇科學論述,我不僅對身處的世界多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更由衷體會偉大科學家組織出的奇特美感,進而對周遭的生活細膩觀察、感受,提出疑惑並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笛卡兒曾說:「我思,故我在。」讓自己因閱讀而智慧,其中最大關鍵是「思考」。不思考而僅僅囫圇吞棗、活書死讀,血肉之軀亦與冰冷機械無異;若能沉潛於思想的大洋中吸收豐富多元的知識,閱讀,才可以成為讓我們精進的巨大力量。

◎第二名 三恭 白蕙瑄

文字,帶領人類發展歷程進入「信史」。單單幾個線條,不僅自成了完全的體系,也造就了規整的文明,一個個字句,不僅豐富了古籍詩作,更豐富了人文生活。閱讀,無疑是跳入華美詞藻,泅泳於其中的美好,更是泅泳於其中的充沛情感、知識內涵,以及社會文化。

我所閱讀過的書本並不多,密密麻麻的文字鮮少勾起我的慾望和衝動,書頁上的小字對我而言是蠕動的蟲,扭動的身軀不停在我眼裡閃動,使我無法看清。以前的我總認為書本像鳥,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盪在湛藍的天空,卻不曾飛入我的手中。對於這份缺少的「閱讀心」,我喪失了許多──跟進時代的能力,以及潛進文化的動力。

愈向人生的旅途前進,愈覺得自己的空虛。空虛,不限於胸中無墨水,更在於心頭無活源。朱熹曾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想在我在那看似無礙的成長路程中,我的池塘也瀕臨枯竭,只因我缺乏了「閱讀」這項活水。

忘了是從何時開始下定決心培養我的閱讀力,只記得起初每當開啟書扉就像開啟一場戰爭,拿著的筆是一把劍,沿著字裡行間拼命。但經過時間的流轉,經驗的累積,我發現手中的劍不知何時已成了把望遠鏡,書扉成了小叮噹的任意門,帶我跳入不同的空間探索。

閱讀力是把鑰匙,愈是充實愈能進入更多的門和世界。閱讀不僅僅拘泥於文字和情節,而是要潛入在文字後最原本的原質和初衷,也許是一段懇切的告誡,也許是一段誠實的感慨;可能是一件如鈴如笑聲的青春記事;可能是一件如濤如熱血的壯烈事蹟;或許是一項歷史考證,抑或是一項現代發明。不論是什麼,皆為人類風俗文化下的產物,是生活也是思想,是知識也是情感。而閱讀力便是極盡所能地探求。

世界本是本大書,生活其中本是種閱讀。人與人之間的人際互動,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都成了世界這本大書的書頁,若人生只是行走在封面,便是種無知和浪費。趨於困乏的個人資本總會耗盡,沒有閱讀力便是原罪。沒有閱讀力的人生不曾去閱讀生命中的大小事,不曾閱讀時代的改變,不曾閱讀文明的進步,最終淪為井底之蛙,被世界所遺棄。

當我翻閱孔孟思想時,我在我的生活中看出了「人性」,看到從千年前就在討論的「人的本質」;當我翻閱蘇軾文集時,我在我的生活中看見了「曠達」,看到自古以來度過逆境的方法。我閱讀著無形的書,進而去閱讀無形的社會,無形的生命。

閱讀力培養活泉,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去理解、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如同理解、分析實驗,去深入、追求生活中的所有如同深入、追求所欲。我要以這種萃取書中知識的閱讀力,萃取人生中的全部,走遍世界這本大書!

第三名 三書 張新荷

閱讀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閱讀的單純在於和書寫者最靠近的溝通、最直接的碰觸他的情緒和想法;閱讀的深度則在於理解和實踐,彷彿臨摹字帖一般,學習他的技巧和思維模式,將自己以更行雲流水的迷人姿態,筆走龍蛇。

隨著生命的小舟在歲月之流上緩緩前行,我以為的閱讀漸漸從驚歎於文字詞藻的雕琢華美,轉變成摸索在字裡行間淺淺滲出的意象和精神世界的原型,彷彿在一整座繽紛斑斕的花園裡尋覓、摘採那朵最芬芳的盛綻。而我知道閱讀不僅僅只有體悟,更有自我的反思和內化,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價值觀用心熨燙,才能昇華更高更恢宏的能量。

因此,閱讀力在現代社會中更顯得重要。在資訊爆炸的喧囂擾攘裡精準而快速的選取、理解、統整、內化各種型式的資料,成為二十一世紀的人們必備的能力。而當我面臨到名為閱讀力的挑戰而驚慌失措、手忙腳亂時,我才知道這個問題已挾雷霆萬鈞之勢迫在眉睫:我在社團裡擔任教學幹部,首要之務便是將所學推陳出新傳承給下一屆,即使對「分子生物學」抱持相當的熱忱,當我著手準備課程時卻趕到舉步維艱、無所適從。

面對科學的日新月異,我必須同時用中、英文閱讀最新的研究、論文和相關報導,才能擷取最正確最熱門的資訊。然而,我卻彷彿一名抽筋的泳者在密密麻麻的文字裡載浮載沉,讓一波波洶湧而來的恐懼和焦慮將我拍高打低、搓圓捏扁。複雜冗長的專有名詞和令人眼花撩亂的插圖已令我頭昏眼花,但最令我絕望的是我認識句子裡的每個單詞卻仍不知所云。那時,我才深深感覺到自己的不足,而那片名為「閱讀力」的田野早已荒蕪龜裂、雜草叢生。

於是我下定決心力挽狂瀾,即使每天大量的閱讀和吸收使我痛不欲生,但我也漸漸體會到增進閱讀力的甜果:不僅閱讀速度飆升,我也能比以往更精準地理解各種資訊,甚至能用自己的話表達、書寫。我亦相信這種能力將延續到職場生涯中,畢竟將自己熱愛的所學實際發揮實踐是一件多麼幸福而滿足的事。

在精進自我閱讀力的同時,我也企盼著在不久的將來,憑藉著這個能力,我能更精確的理解、表達,並學以致用,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第四名 三忠 張立心

有人常說:「閱讀為我們開啟世界的大門」,養成讀書好習慣能助我們廣知天下事;能讓我們因地球彼端的美景而感到悸動;更能孕育個人涵養與人格。因此,自小父母師長用心良苦,切望我們多閱讀。考試導向的社會風氣不無此用意。然而,我認為我的閱讀力不僅止於「閱讀」的表象字意,其更應進升為一種建築在汲取知識上的洞察、分析、以及應用能力。

做為好閱讀者,如何選擇所讀是關鍵。當代的網路科技以及電子書廣大了我們接觸讀物的範疇,也增加了便利性。但當我面對龐大的資訊,隨即能如同面對物流管理的問題一般,擇取發人深省的、有意義的部份加以分析整理。並且在所讀中尋找靈感,也許是抒情小詩的一段,也許是經濟報導一篇,古典小說的人物描寫,或者偉人自傳都可以成為我們對話的對象。從視讀到整合到衍生自我思考,這樣層層鍛鍊的能力便是把小小讀物發揮得淋漓盡致了。

朱熹的詩句「源頭活水來」啟發多少莘莘學子不斷閱讀新知?閱讀固然在於吸收,然而我認為最終目的是內化所讀,在閱讀書籍、文章、字句後實際應用。何嘗不能說我要的是將閱讀力化為影響力?以往曾對古文典故的升學包袱感到枯燥乏味,並對他們的實用性發出天真質疑。直到我與同學身處專題研究的陰霾之中,我引述了一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來表示心境,卻意外的引起同伴的莫大認同。瞬間,強忍著的悲楚藉著短短幾字背後的力量而得到釋放,同伴與我能互訴壓力,再尋出發點。當閱讀成為我的一部份,化為我與他人關係橋梁,聯繫起人與人的共識與情感,這是閱讀力實際運用的一個面向。閱讀像是在為自己累積人生財富,但旨不在囤積,而在發會效用。

我可以是黑洞閱讀者,無止盡的旋入周遭所有,用蠻勁、無系統的方式汲取知識,但我會略去品嘗文字的滋味,來不及去發現此文與彼文之間的趣味連結,甚至不懂得善用用閱讀的力量去實踐應用。那麼永遠,我只會停留在飢渴的狀態,奮力抗衡宇宙無限知識而徒勞無功。儘管我不斷閱讀,也只能無力的感到空虛蔓延。我企盼我的閱讀力綜合洞察與感知、分析與體悟、應用與影響等能力,方可在閱讀中常到無比的滿足感,感受扉頁接著扉頁的動力,以體會「活」在閱讀中的喜悅。

作文比賽高三得獎作品

1001高三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2011年12月12日

題目:行經綠園

第一名:三書  蔡芯瑜

在時間的長廊奔跑著,我穿進穿出一道又一道的門,曾經巴望時間的腳步快一些,直至我終於有幸親叩牌子上寫著「綠園」的大門。

門後的光太強烈,夢幻不真更引人遐想,使人渴望探究欲一親芳澤。原該細細觀察,但現在猛一回顧才發現自己其實是行色匆匆的。與國中相比遠過於斯的繁重課業,太多議題值得思考、太多知識等我們抓取吸收;多元的各項班級競賽,跨領域的初體驗令人耳目一新,為求團體榮譽卯足了勁;社團所學的專門項目挖掘更多可能的自己,從茫然到背負責任,盡情揮灑後扮演引領的角色;人際關係上認識各地齊聚、背景各異的精英,互相交錯輝映或者知己又或牴觸,學姊學妹制紮了根的影響與特殊情誼……。幾欲跌倒又咬牙趕上,原來成長是必須承受追逐的不安和內心光明黑暗的掙扎嗎?

汗水濡濕了我的眼睫,鹹鹹地扎痛了我的眼睛,世界一片霧氣景象愈不可見。高一下課衝下二樓跨越操場直奔至善樓地下室練鼓的狠勁,打鐘前耳朵就聽著走廊吵雜迫人的電梯施工聲,心也躍躍跳動如電鑽擊地的狂響;高二以社團為家,早中晚直衝社團辦公室,即使待在教室,社辦附近的合作社排煙管的臭氣直薰得妳閉起眼睛想起表演曲目瘋狂的旋律。面臨利益衝突及小團體,學習包容體諒的同時,光復樓古蹟翻修便也要把妳的心剜出來再縫回一個升級過的新系統;所以現在一切重新,唯一功能便是不停運轉讀書的高三,我眺望為蓋新圖書館、新大樓而在校地中間隔出來的工程禁地,感覺心臟一角也被開了個好大的洞。

身遇綠園變革的時代,同時我也在面臨進化的階段。有個可以為之粉身碎骨的夢想,而看著自己是九五暫綱最後一屆、貌似不能有最後寄望在重考的陌生九九課綱,似乎一失足真要粉身碎骨了無法重來,而已被我胡亂走過的那些亦同。

前些日子因為藝術課要交三十張的攝影作業,才抓緊機會挑了一個星期六的下午把學校走了個遍。從來沒深想「綠園」除了制服顏色以外的意思,這回才發現這裡真夠綠,草葉樹木綠得噴放生命力,花繁觸目吐露深情,連埋在沙土裡斷了頭的車道燈都展出仿菸灰缸的幽默風情,真使我大為驚豔。

暖的痛的美的怵目的我都看了,也經歷了。不知為什麼,換座位時我總是能抽到窗邊的位子。當我需要深呼吸或轉換心情時,我就會往窗外看去,而窗外清亮濃麗的綠從不讓我失望地予以燦爛救贖。看似嚮往自由的青春少女,但有時我可能只是想想生活瑣事,諸如上一節課老師說的笑話、下課時同學做的蠢事、教官朝會的宣導事項、朋友星期六約吃飯等等,偶爾或經常地替學妹想起社團的未來,我晃過的千萬個一瞬組合起來的時光她們將怎麼過。

繡線金光閃閃的,三槓的橫紋盡頭因時光脫了點線頭,我覺得我們像一朵朵的天堂鳥,即將振翅飛去遁入某個更遠闊的時空,我會把握預備的時刻珍惜每秒的呼吸作用,羽化而去留下的綠苗又會再次孕育萌生不同的生命,而濃縮這三年成一個畫面,就是我們行經此地之時拖曳出的光痕因這大環境更顯炫目。一道直破雲層的彩虹弧度,向天際傳承。

評語

以「光」為經,「進化」為緯,連貫看似雜落的學習歷程,點出綠園的更迭變動與慘綠少女不斷省思的成長。「門後的光太強烈」引逗了門外的人,也迷濛了門內的莘莘學子,時而是「內心光明與黑暗的掙扎」,時而是光影誘人的綠意盎然,儘管終究有工地、電鑽的惱人,九五暫綱的不確定性,這個行經綠園的小女子,反倒空了心,立下夢想之基,曳出一條如虹般繽紛耀眼的光痕。通篇細膩不落俗套,在緊湊、慌亂、挖空、觸目的壓迫後,末尾回歸綠園本然面貌,展現悠然、簡單的生命情懷,亦見綠園女孩的遠大遼闊,立現層次。          指導老師:林琬茹老師

第二名:三讓  葉翰宜

光復樓斑駁褪色的窗格子旁,有一雙映著蜜糖色陽光的眼,裡頭有一潭深情,靜靜書寫了三年的盎然綠意,婉約有致的走過三年的春天。

人說四季遞嬗,春去秋來,然而在這裡,在繁忙的十字路口旁,有這麼一處仙境,彷彿秋的淒迷、冬的孤寂,在這座綠園裡只是傳說。這裡有的是女孩玲瓏的、青春的、有韻的背影,像一片片被陽光吻過,被微風擁著的綠葉,在枝頭恣意地舞著生命。記得三年前踏入菁圃的日子,我抬頭看見扶疏綠葉接住一網子的陽光,看見學姊的笑容綻放一整季的明媚,我當時不明白,這樣靈動的生命汲取了何處的養分,只道是高中生都捧著熱情的靈魂;而今我走過菁圃,瞧見晚陽沉醉在學妹的肩上,才懂得腳下這一步踏的是一方沃土,彷彿我連結了整座綠園的神經,從那裡聽見微微起伏的呼吸,我知道那是成長的聲音。

桌上一張半摺的紙條,像蝴蝶停在一瓣清香上,裡頭的字從學姊的問候,逐漸模糊又清晰,排成一雙夢想的羽翼,底下有學妹小小的臉龐在鼓勵;黑板上彎曲的筆跡,擦拭了幾回,成為一頁頁倒數的日曆。在眼簾的開闔間,光陰像流沙從指縫細細地篩去,我攤開掌心,看見一片蜷縮的綠葉半閉著眼,乘風飄起,我追著它行經綠園,那綠葉沿途漸漸舒展開來,在彩球掩映的羞澀笑容旁翻飛,一路到繞梁餘響的合唱調子裡旋轉,又跌入抑揚頓挫的琅琅書聲中,直到我氣喘吁吁地倚在那綠漆格子的風景旁,葉子才歇在我的肩上。我看見長廊一旁濃蔭的綠,叮噹擲落在光復樓的桌椅上,原來我們都是那一身綠意的芽,汲取著綠園的陽光,啜飲來自這身顏色的文化。而今幼芽已成長茁壯,站出屬於自己的氣質和夢想,背後,仍是那一幅潑滿綠意的春光。

我想世上沒有一處,能有如此濃郁的情感,從人們之間,到人與這座綠園之中,流動著融化寒冷、照亮黑影的溫暖,每一片枝頭的葉都情深意摯地把綠園當作內心的燈塔,心靈的歸鄉。我推開那扇有著斑駁歲月的窗,望向遠方模糊複雜的世界,我知道綠葉會有一雙翅膀,飛出這扇四格子的青春,去外面闖盪,而流在葉脈裡那根深柢固的是婉轉深情,從抬起頭望見校門的那刻起,就掬一把綠意注入嫩芽的血液,挑起一縷細絲,把綠園的情密密織進我的生命裡。

評語

本文起始就以「婉約有致」為三年的綠園行旅定調,行文也在清雅徐紆的筆調中次第延展,辭采與情采互為映照。綠園行旅始於一個春意盎然而秋冬無存的「仙境」,春意是枝頭扶疏的綠葉,也是學姐明媚的笑容,更是學妹肩上的春陽。作者並未細述自己身上所沾染的綠意,而是利用鏡射原理,以他人的綠意側寫自己在這片沃土的成長。接著,以一片綠葉的翻飛書寫綠園的空間掠影,也見證自己從蜷縮、羞澀,然後舒展、成色的過程。在空間與人物的共構中(綠園與我、綠園學子與我),作者看見自己葉脈上的紋路歷歷,那是行經綠園最深刻的印記。     指導老師:林世芬老師

第三名:三義  呂欣穎

蔥青的記憶躲在每個角落。躲在書中,躲在校舍裡,在銀鈴似的一串笑聲中藏匿著,就這樣悄悄萌芽、茁壯,把她的枝葉由夢裡延伸到現世,就這樣,碧綠凝成一個印記,在我心一閃一閃璀璨著。

循著回憶的路徑,我走到了最初,最初是一幀古早的印象畫,一團蒼翠蒙著灰,像文明社會裡難得保存的一片茂林,又像一位老邁的青衣淑女,抱著兒女的舊相本對我嫻靜地笑,但更像一座失去設計圖的歪斜迷宮,只要進入其中,就再也回不到原點。這幀畫綠得朦朧,令我看不清本意。但不論如何,我和綠園並不熟識,在踏入新生行列之前,我和她不過是「點頭之交」——聆聽、點頭、微笑,「喔,妳在綠園,真厲害,所以又怎樣呢?」

往追憶的下一個分水嶺,綠已薰染我一身。我了解到綠園不是一幀圖畫,她更像是一個生態圈:在操場有體育綱的同儕,在樂理教室有藝術目的友人,在扇型廣場更有舞蹈科的良鄰……順帶一提,我歸屬於喫書種,棲息在圖書館一樓。綠園就像獨立於世的乾坤,但是天太廣,我見不到盡頭;地太堅固,我踩不下足跡。我想捕魚為業的武陵人仍處於桃源時也一定想過這些問題:這個地方太完美,會不會是一場幻夢?我是被選中的嗎?一旦離開樂園,還能回到薄紅盛開之地嗎?

然後,我想起了井底之蛙也是綠的,萬一我不是青龍,而是混入其中的無賴青蛙會不會被掃地出門?會不會被察覺?——會不會毀損這塊烏托邦?我害怕著,緊攫著這塊綠皮不放,在顫抖中我學會了噤聲。回憶的路窄了,連眼前的翠綠也黯然了。

直到有一天,我猛然發覺我的綠園變得槁木死灰,才領悟到綠園不是一個世界,她是學園的靈魂,也是學園的心臟。身為流竄在碧之脈搏中的血液,如果我染上毒素,就會讓這個軀體崩潰,讓曾經的偉大被踐踏。於是我再次呼吸到新鮮空氣,再次仰望晴空,又再一次活得像自己。

高三的現在,處處聽得見驪歌的前奏,我像一棵淋著雨的幼株,流著別人看不見的淚。我知道,或許早些,或許晚些,小樹們全都會哭泣,為了喜悅的事和離愁,帶著別離母親似的惆悵遠去,去尋一個可以扎根的地方,長成參天大樹。風會帶來新的種子,育出新的、帶著模糊印象的幼苗。我偷偷在校園的所有地方留下了紀念品,是給幼苗的前輩曾走過的一簇簇思念——蒼翠的記憶躲在每個角落,一閃一閃璀璨著。

評語

以綠為經,體物寫情,曲折道之,委婉倩麗,極盡其妙!文中多用擬人、譬喻,抑揚吞吐,低迴唱歎,將初進綠園的傲然、高二的黯然、高三的怡然,寫得絲絲入扣,不落俗調,繚繞隱微之辭,讀之頗富情味。     指導老師:李淑嫻老師

第四名:三禮    呂惟

行經日朝初生鵝黃的淺曦,行經烈日當空通紅的熾熱,行經向晚或黃或紫的柔暈。行經為四時任意設色渲染的綠園,於斯結緣,於斯蛻變,於斯沉潛,潛向天空之上、樓房之外、書本之內,吸納百餘年的溫煦與浩氣。

兩年前的六月,似迷途的羔羊看著地圖張望,尋找綠園的大門。從外頭觀望,粉色的外牆並未向我透露任何天機,這是一個平凡不過的視野,巧妙地歛收圍牆之後的耀眼榮光。踏進大門後隨即被熱情的學姊包圍,傳單接二連三逕自往我的手心跳躍,不一會兒便成了小丘,是驚奇、喜悅、詫異、感動,未經洗鍊的雙眼承接波濤洶湧的視覺衝擊,我要成為小綠綠了,心思自進入校園後一刻也不安分地歡呼。行經長長的綠道,行經漫長的暑假,再隨學姊行經校園之後,一切正式開始。綠園的生活是說不盡的新鮮瘋狂,許多事情需要我們適應,專注、熱情是新生最需要的,然而,似乎有什麼重要的東西被我遺漏了。

調整不當的作息使瞌睡蠶食了我的校園生活,國三時意氣風發的自己已然消失卻不自覺;無法習慣自我督促使我日益萎靡,忽略了學習的天職。行經在尚未完全熟稔的綠園,我已漸漸習慣絡繹不絕的合作社,習慣中午按時上社課,習慣一天結束後開心地搭捷運回家,習慣看似安逸實則缺陋的生活。行經在不發出警示的綠園,我正在主演溫水煮青蛙的戲碼,過去的我忘了同情青蛙,亦忘了正視自己的問題所在。或許是早已深入骨髓的不安和對身上制服的愧疚,也或許是沉默的綠園以最闃靜幽微的啟示施加我另類的當頭棒喝,我才又振作了起來,復甦的步伐不算快,至少我已經動身。我很幸運,很早就有綠園的感召。

復甦之路雖然拓得早,一路上還得一併處理來自四方、五方、十方的課題,開心、討厭、熱切、麻煩,處理不完的事排闥而來,在綠園裡發生的事情似乎都被綠色的靈性所包覆,古人吟出「兩山排闥送青來」,行經綠園得我倒是「兩門排闥事情忙不完」,每逢周末便有一天要往臺北跑,一群人共同面對從未面臨的難題。綠園裡結著許多或為堅毅、或為友情、或為團結、或為創意的纍纍果實,不斷飽滿茁壯,待綠園中人採擷,行經綠園,在深邃的綠意中尋找答案。如今回首過往,自綠隙穿越,過去令我感到可惜的事物依舊不計其數,但那些以前不在意的經驗卻丈量出了我之所以為我的厚度,是我的瑰寶。

高三了,某次為了評分走過高一高二的地盤,那個有啦啦舞、有詩朗、有接力賽的樂土,我靜靜地在天橋上端詳一切,啜飲青春的甘甜。「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這本是陸游緬懷於表妹唐琬回不去的感情,此刻也唯有它可以代我訴說,訴說對於回不去的高一高二的深沉懷念。行經評分之路,審視著過去的自己,的確充滿些許傷感但卻精采值得,「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曾經飛翔過。」喜歡泰戈爾這句詩,因為這無須遺憾。而我亦感謝綠園及行經綠園所遇見的所有,感謝綠園改變了我。天邊的夕陽已佔據了天空的畫布,它的光輝撒遍了綠園,混合著綠園的底蘊,溫熱著我的心。

評語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詩經的歲月自有她亙古與芬芳;而行經綠園,短短的三載,亦深具她的綽約與傳奇。以生於斯,長於斯,蛻變於斯的學子,細數八百多個日子,輝煌、幽闇、自信、惶恐、熱切、疏離,交織紛沓,有失落亦有昂藏,而終究飛行過的翅膀,留給天空遼敻的記憶,而曾是的綠園小草,永遠拓印著腳下的足跡。「行經綠園」,在深邃的綠意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指導老師:陳美桂老師

第五名:三孝  周世婷

綠色的。這扇門前後裡外都是綠色的。兩棵大樹如守衛般矗立在大門兩側,濃密而柔和的枝葉延伸著護住校門。而從鐵門縫隙滲出來的,是校內植株的綢綠,細嫩如薄紗,卻掩蓋了時不時飄過的一抹綠衫背影,也將我和綠園隔絕了起來。那年,是我第一次行經綠園,然而也就只是「行經」罷了。

綠園貌似柔和,但守衛那關卻不好過。在終於獲得許可後,我滿懷期待著掀起了薄紗,準備好一探究竟。人家說這兒很小、很擠,可我卻覺得它很大,有許多新鮮的情懷等你感受,有許多神秘的角落等你駐足。我記得至善樓和中正樓之間,有一叢小花圃。我最喜歡在放學時刻,蹦蹦跳跳踩著小石階穿梭而過,感受綠株飄送的清香撲面,欣賞紅花綻放的熱情奪目,在夕陽的照耀下,灑脫揮落一身的疲憊,而溫存保留所有的熱情和感動。無論是啦啦、接力、合唱,甚至是平日的小打鬧,都在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也都是我行經綠園的路程中,最珍藏的經歷。

然而,或許也是需要成長、蛻變,綠園的景色也在一天一天地改變。曾在接力時為我們打氣的維也納森林消失了;大門口的兩位守衛也退休了;光復樓臉上的藍繃帶拆了又貼,貼了又拆,甚至消去了一層病危的頭髮。有天我朝著光復樓的方向望去,猛然被其不尋常的景色嚇了一跳。那是我不習慣的高度、不曾見的景象。這是不是我們的寫照呢?成長中的我們,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產生新的想法、看見更不一樣的世界,我們必須勇敢挑戰,才能獲得成長。就如美麗的操場一隅,因為圍牆的建造而被一分為二,但綠園接受改變,正如人們必須接受挫折,才會蛻變得更成熟。現在的綠園正努力著變得更好,而身在其中的綠衫女孩們,怎能不和綠園一起奮鬥呢?

輕透的綠紗仍罩著綠園大門,薄紗後的高三學生們埋頭奮鬥著,從早到晚。那晚,我穿過綠意走出校門,突然深深相信,學珠樓一定會很美的。畢業後,若再一次行經綠園,一定會見到煥然一新的綠園,以及閃耀著成熟與智慧的,綠衫的光芒。

評語

首段自校門口兩棵大樹起筆,雙寫景物與制服之盎然綠意,亦暗示對青青子衿的呵護之情;次段進入主題,由景物寫到自己與綠園的互動;第三段轉寫綠園景致的變化,牽引出自己在綠園化育下的成長;末段以懸想未來收束,留有餘韻。全文以時間為經線,採取景與人雙寫手法,結構謹嚴,取材不落窠臼,筆致不俗,格調清新。             指導老師:王慧卿老師

第五名:三愛  林雨蓁

夾雜著興奮與不安,帶著陌生人的氣息,是感覺格格不入的我。綠園是座悠久的城堡,充滿著層層疊疊訴不盡的歷史,我是遷居於此的新人,對於一景一物都興發出無知的讚嘆:綠樹比別處更加蒼翠蓊鬱,建築是如此的莊嚴肅穆,空氣中瀰漫著知性。 「第一名校呢!」 接到通知單時的不可置信,還有在腦中不斷盤旋著夢的字句,我有著范進的呆傻,卻是那麼的心甘情願。最初的各種情緒,就像在調雞尾酒般不斷地加入各色酒香,也許在過程中未嘗真味,但我堅信在品嘗成品的那一刻,會是溫醇有致、色澤絢麗。

隨著時間的遞嬗,我發現除了自我的成長,綠園的每一個角落也一起旋轉、變化。一年級的教室位在興建電梯的工地旁,封閉在城堡中的最邊陲角落,我們自得其樂且充滿歡笑,偶爾苦中作樂在轟轟機械聲中相互調侃,我們是滾滾塵土中的一座小孤島,是一群充滿鬥志的勇士。訊息斷層的可悲在孤島上未曾顯現。當教室外的鐵皮拆除那瞬間,和以前的陰森沉悶相比,是有如撥雲見日般那樣明亮。在他處隨處可見的一方陽光,值得讓人激動落淚。我們珍惜著那抹光亮以及和電梯有著段共同成長的記憶。

二年級如夢似幻如浪潮般盪得激烈,退得蕭瑟。大規模的藍布蓋住了以往的鮮明光亮,和天空對比的人工,就像牢籠般把一切罩住。無機質的藍勝於青天,卻也多了股憂鬱。也許等待的是下一次揚起藍濛的帆,航向未來帶領我們的是更加堅固,更加新穎的艦艇。等到綠園又再度引進了新鮮的光,也讓浸在夢中的我睜眼清醒。煥然一新的景致,少了一層昔日學姊的點滴回憶,在重新修整的同時,舊的已收拾包袱悄然離去。除了見證歷史的我們知道外,有誰能了解其中的悵然?學妹們從未聽過光復四樓,如同我們從未住過,舊至善樓那般。

當綠園少了一片可以戲耍的綠意,我們正在掙扎著倒數計時;當一棟滿載書香和回憶的圖書館轟然倒下,我們正在別處的圖書館與枯燥的書本交流。偶爾一瞥那片有如荒蕪的空地,早已找不到曾經的每一個步伐,每一個曾在其中歡笑的回憶。和我們共同成長的事物正在不斷消逝,一開始的豪情壯志也不斷變質,時間緊繃得讓人無法分出一絲心思來悼念已逝去的一切,因為明白詳加追究下,徒留滿臉傷悲。

綠園陪著我一起成長、變化,但是它又永遠矗立在那,陪著過去與未來。不變的是其中輝煌的歷史,改變的是身在其中的每一批過客,和讓人忽視的小角落。當我身處在這座城堡裡,在隨著時間的浪潮在世界上載浮載沉的船艦上,其實我們也一直跟著浪潮前進,也許路上的景致變換極慢,但我相信,這一座移動城堡,正帶領著我們,邁向初曦微露的遠方。

評語

通篇以「移動的城堡」為主軸,強調時間遷移的變動,亦融合綠園空間拆除改造的意涵—推陳出新,生生不息。然段落中藉對比呈現暗與光、過去與未來、消逝與延續,不僅看出建築的變化,更傳達出綠園女孩長於斯的蛻變痕跡,是天真爛漫的美好,是澄靜反思的成熟,也是承繼輝煌的期許。全文立足綠園,綜觀時空,景情相契,文字雅致,洵為佳作。      指導老師:林琬茹老師

作文比賽高三得獎作品 ,

991高三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2010年12月14日
迴響已關閉

第一名

二○○九,回望一甲子前的那些故事         三溫 姜佳昀

        這一切,與我息息相關的一切,銘刻於基因之上,卻被厚厚一層六十年塵埃埋覆的許多記憶,終於在我面前大大的、真實的展開,就在那一年。

        二○○九,整個臺灣無可避免談論一個話題──作家龍應臺女士的新書《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原本只是出於對文學及歷史的興趣,我看了這本書,沒想到因此重新認識自己與週遭世界前所未見的深層。

         從小,我知道自己是所謂「芋仔番薯」,知道當政客滔滔不絕某種話題時,「外省」是說爺爺和奶奶,「本省」是指外公和外婆;也聽說,我們祖籍在安徽,而奶奶是四川人,所以我們家的麻辣鍋夠味。然而,這些背後的原因,全濃縮成我地理課本上,從巢蕪盆地四川盆地,好長好細的一條線,我的教科書或許曾嘗試告訴我歷史事件、人物和年份,卻不太有時間告訴我那些長長的故事。

        以二○○九為基準,十六歲的我慢慢開始學著去思考自己的定位,去看見過去和未來。

        過去,以那之前一年作註腳。二○○八年,外曾祖母辭世,享壽九十七歲。看著告別式時,高懸著的遺照,我驚覺:我並未真正認識過她!照片中的她比我所見過的任何一回,都要年輕而神采飛揚,依稀可想見其精明幹練絕非等閒;照片據說是為了辦護照去日本而拍,應該經過二十年了。我想我錯過了,錯過這名與中華民國同年誕生的女性,錯過她如何在國、臺、日三聲帶間切換頻率,如何在殖民統治與戰火連天中拉拔子女長大,也錯過一整個時代的意氣風發。

        未來,以那之後一年為開端。二○一○年初,堂姊順利產下一名男寶寶,連帶地全家族人都向上升了一個輩分。欣賞奶奶抱著小外甥時的慈祥,不禁想問起,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來到這裡?帶著幼小的長子,趕上太平輪最後一趟靠岸時下船;養育五個孩子直至個個成家立業,十個孫子女相繼出世;而後摯愛的老伴──我的爺爺,亦長眠於這片土地;如今,第四代出生了,在他們將看見的未來,這個族群、社會、國家及這座島嶼又會怎麼變化呢?

  關於這所有的一切,大江如何走向大海,也許會像母親大學時曾受教於的老教授──當年的山東流亡學生,他帶著一口鄉音始終不認為《大江大海》薄薄一書談得了那時的多少事情;畢竟我還太年輕,對於這龐大的歷史與情感,我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但我仍然願意,去仰望、去傾聽、去陪伴、去等待。

第二名

       姨丈的第三十幅畫  三義陳亭熹 

      姨丈自從退休後,決定要好好的、窮盡心血的創作三十幅油畫。「以前教別人畫畫卻沒時間專注於自己的作品,現在退休了,該好好為自己而畫了。至少三十幅,嘔心瀝血的那種!」

     身為藝術家的姨丈在各方面都是匠心獨具的。家中琳瑯滿目的雕塑、陶藝、勞作,以及他最為鍾情的油畫。每次去找他時,總見他窩在畫室的一角,聚精會神的在畫布上撇畫。他自信滿滿的對大家說,以前的油畫就是在為了這三十幅作準備。「因為我會把靈魂注入其中。」姨丈如此宣告時的自信眼神熠熠生輝,直到今日依然深刻的烙印在我的記憶中,從未或忘。

  然而,兩年後的健康檢查通知單卻讓姨丈俐落舞動畫筆的手遲滯了。一種讓人慢慢失去知覺的罕見疾病,四肢漸僵,五官也無法活動自如。姨丈不再笑了,眼神也不再犀利如昔,唯一不變的是每天在畫室裡的身影,儘管下筆時不再像前二十五幅那樣流暢,卻依然堅持不懈的一筆筆撇捺。有時我會溜進去看著他作畫、陪他聊聊天,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姨丈的回答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沉默,只剩畫筆的沙沙聲與我相應和。

  第三十幅畫是火山。姨丈用了最強烈的紅色畫出抽象的火山群。「姨丈,這些火山如果有岩漿噴出會更壯觀吧?」難得地,姨丈回答了。「嗯,我最後會畫。」我站在這一幅巨大的畫前,看著火紅的構圖,竟有種快被吞噬的錯覺。

  最後,姨丈並沒有畫出岩漿。柏油路上的血跡怵目驚心。一躍而下脫離病痛的折磨、脫離力不從心的空虛無助是姨丈最終的選擇。我忽然有種荒謬的想法:姨丈是用自己的鮮血代替那沒畫出的岩漿嗎?

  懷念畫展上我再次站在姨丈的第三十幅畫前,這一次卻感受更深。那火紅的激烈、抽象而凌亂的筆調,在在表現出沉默外表下,姨丈內心火熱的澎湃與掙扎。我久久凝視凝視著這幅畫,第三十幅。我明白姨丈確實把靈魂灌注進去了,因為我看到火山噴出了赤熱的岩漿。 

                   

第三名

        二十三號空房   三勤胡立薇

  在那樣一個連自家住址都背不起來的年紀,我經過鄰居家門口總要不甘心地用力搖著老舊的木門,打不開,只好忿忿地瞪著門牌:汕頭街二十三號。我先背起來的反而是鄰居家的地址。

  二十三號鄰居在我家旁邊,可是它只有鄰沒有人居。從我有記憶以來,擁有整條巷子最長圍牆的這棟房子,一直都幽密僻冷,沒有人住。當時我八歲,是急需秘密基地的年紀,和幾位朋友相中了它廣大的腹地,垂涎入主很久了,無奈門上有鎖不得其門而入,牆上有碎玻璃不得其牆可翻。其實鎖是裝飾品,老舊的木門被蝕了一個洞一個洞,和要融化了的木門一個樣子的脆弱。我們深知只要用力一踹,那麼老舊的時間就能「碰」地裂開。但是我們不敢讓人看到壞掉的木門。巷子裡的人總覺得門封印了什麼。後來還是我從家裡開廚房的窗,踩著違建鐵皮硬是從二樓闖到牆上,只被玻璃擦了一點傷就安全潛入了。

  我無法形容那個環境是如何讓人安心。長條的日式房子安穩的立著,乘載著身上櫛比鱗次的鬼瓦。有些瓦殘了、落了,露出灰白的基塊。木材是那麼穩穩地壓住地,壓得土中長不出一株植物。那是個蕭瑟的庭園,配著蜘蛛網結成的家,好像永遠都是秋天。我喜歡這裡一個人的感覺,便沒有告訴朋友,自己常常偷偷地溜進來玩。有時候朋友我可以忘記,甚至家人。尤其當我住在一個大家庭,有些事情小孩看得更清,更需要忘記。

  後來從一位老先生那聽來的,這棟房子是失寵的姨太太的公館,因為姨太太喜歡日本,所以突兀在整排台灣平房間佇立著。

  「這位姨太太過得好呀,卻都不和人相處,小氣喲。有小孩搞差新(惡作劇),統統都被那個手杖的喲!唉唉叫。姨太太死了一個禮拜才被發覺咧,而且……」老先生還沒說完就被老太太制止:「和小孩子說什麼呢!」其實我懂,阿公也有姨太太,怎麼會聽不懂。此時我終於了解那棟房子為什麼那麼孤獨地隱身在格格不入的小巷裡。二十三號空房,其實是病房號碼,帶著消毒水的味道。

  後來搬離那裡有五年多,再回去,聽說要拆了。工人輕鬆揮開塵封幾十年沒人敢弄壞的門。怪手採速戰速決,直接開挖。我看著生鏽的二十三號門牌,再抬頭看見怪手迎面朝我劈來。

  轟隆一聲,童年它應聲倒地。

第三名

         十瓣橘子               三御  林姿穎

  現值秋末冬初之時,原本時好時壞的天氣漸漸轉涼,逐步邁入深寒的冬日。班上同學們原本一盒盒經過媽媽仔細挑籽、切塊,用以消暑解渴的夏日應景飯後水果——西瓜消失地無影無蹤,因季節的轉換而被其他水果取而代之。還不到中午用餐時間,不到四十坪大的教室早已充斥著柑橘類特有的迷人芬芳。不似桃子的甜而膩、檸檬的酸而澀、榴槤的濃而嗆,而是一股甘甜而不清淡、溫柔卻有力的味道,橘子的味道。

  依稀記得小時候,阿嬤家長型的客廳桌上擺放著一只陶製淺盤,深淺適中的咖啡色因柔和的日光而顯得溫潤醇厚,樸實無華的盤中總會擺滿琳瑯滿目的各式水果,隨著季節的更迭而有所變換。年僅三歲的我,總愛在嚴寒冬日裡,像隻小貓慵懶地蜷縮在爸爸溫暖厚實的懷抱中,撒嬌的語氣央求著爸爸幫我剝橘子。慈祥的他伸手在盤中揀了一顆最大、顏色最飽滿好看的橘子,用他粗糙的指頭輕輕拔掉深色的蒂,半掩著因蒂而留下的白色小凹槽,玩味的對我說︰「猜猜看這顆橘子總共有多少瓣?猜對了才能吃喔!」隨便猜個數字嘛!我心不在焉地回答︰「四瓣?」「哦?確定嗎?如果答錯了,這顆橘子就是姊姊的囉!」搶了我心愛的芭比娃娃,現在居然把腦筋動到爸爸親手為我剝的橘子上?絕對不行!

  我翻身在爸爸懷裡坐起,好鬥的臉龐洋溢著一股絕對不能輸的氣勢,大聲地說︰「那不然,四乘以二,八半!」爸爸露出狡詐的笑容,向我做最後一次的確認。他鬆開蓋著白色凹槽的大拇指,把橘子擺放到我眼前,開始耐心地解釋到︰「看,這個白色凹槽裡是不是有一些淺綠色的線?數數看有幾條。」瞇起雙眼,一條、兩條、三條……。

  「十條!」我十分確定地回答。「每一條線就代表著一瓣橘子,所以這顆橘子總共有十瓣喔!」滿臉狐疑的我緊盯著爸爸熟練地剝開橘子,一面數著,一面將一瓣瓣圓潤飽滿的橘子輕輕放入我作捧狀的手掌中。當爸爸停下動作時,恰巧十瓣橙色在我手中綻放出一朵嬌豔欲滴的花兒。太神奇了!我瞠大雙眼,不敢置信地伸手在盤中拿起另一顆橘子,早已顧不得眼前的美味和飢腸轆轆,與爸爸迫不及待地一同數起了橘子的瓣數。那天下午,原本乾淨寬敞的桌面散亂著十多顆的「無蒂橘子」,而我和爸爸則因為不間斷的「用眼過度」和捧腹大笑而癱睡在沙發上。

  「叩,叩,叩……。」規律呆板的木魚聲,伴隨著喃喃無解的誦經聲,和香柱燃燒出灰白的煙在死氣沉沉的廳堂中縈繞、盤旋,刺鼻的味道混合著空氣中濃的化不開的凝重,燻得我紅腫的雙眼乾澀而刺痛。下意識地避開前方桌上那張端正有力的笑顏,我盲目地掃過四周略顯模糊的景物:低聲啜泣的媽媽、瞪著雙眼默默不語的姊姊、一旁站的筆挺的叔叔……。突然,一陣淡橙色的閃光攫住了我游移不定的視線。我目不轉睛地盯著神桌上那顆被擺放在香爐旁的橘子,淡淡的橙色下透著僵硬且青澀的醜綠,和一股似有若無的稚氣,一顆還未成熟即被端上供桌的橘子,一顆還未成熟的橘子。十二年來和爸爸相處的景象瞬間自腦海中奔騰湧現,客廳桌前一對父女無憂數著橘子瓣數的畫面尤其清晰可見,彷彿一段影片按下了重複播的按鈕,不斷地在眼前亮起、暗下……。淚水悄悄地在眼底聚集,恍惚中,我似乎聽到了師父要我們跪下叩頭的聲音,在額頭碰上冰涼地板的那一剎那,一個想法猛的竄出腦海:那顆青黃的橘子,是否也剛剛好十瓣呢?

  收起用清水隨意沖洗過的餐具,我自便當袋中拿起了那顆橙中帶黃、熟度適中的橘子。拔掉深色的蒂,帶著一絲絲的懷念和笑意,我循著記憶中以往的模式,熟悉地數起白色凹槽中的綠線,一條,兩條,三條……,嗯,剛剛好十瓣,一彎滿意的微笑渲染上我的臉龐。

第四名

從你存在的1021開始   三公曾瑀 

  有一種存在讓我第一次懂迎接新生的心動。妳在保溫箱裡睜大了水亮的眼,在眾多熟睡的寶寶中顯得格外的醒目。那年我四歲,記憶鮮明地不可思議,護士們給妳取了個綽號叫「好奇寶寶」,和當年僅兩千多克的「小不點」我比起來健壯多了。這是我們相遇的起點,暗示著我們如此不同。

  有一種存在是我永遠的對手。我們爭奪點心、新衣、也爭奪一分溫暖的愛。我們像鏡子的裡與外,妳向著我前進我也朝著你走去;妳轉身遠離而我也不甘示弱,「公平」是我們之間最深奧的習題。直到長大了我才明白,原來我們之間不需要一比一等分的兩難;我們是一塊蛋糕,你多一點我就少一點,合起來還是一個甜美的圓。

  有一種存在是無須多言的承諾。也許爸媽只會陪我們半輩子,但我們會一起走一段漫長的路。你得聽我的叨叨絮語,看著我做每一個萬分掙扎的人生抉擇;而我會在夜闌人靜的床邊聽妳喃喃地抱怨,像過往的每一次徹夜深談,然後在隔日給黑眼圈深重的對方一句俏皮的取笑。妳總是毫不修飾地對我說實話,對婉曲或譬喻這樣的修辭格表露十足的不屑,因為即使經歷再激烈的爭吵,就像風吹拂過樹梢一般,總會有回歸靜謐的時候。風之於樹,鳥之於天空有一種若有似無的關連,就像你和我之間有一紙理所當然的約定。

  那一天,我準備好了破天荒長達數頁的信,以及你最想要的書。在十月二十一日,我們認識十四週年的日子,我想起了很多我們或玩鬧或冷戰,那些零碎的過程,忽然有了微笑的衝動。

  原來,有一種存在令人如此感激!我的妹妹,祝你生日快樂。

第四名

               六千次,你敢不敢!  三毅 吳孟軒

  經醫學研究證實,人的習慣性動作、思想、言語等,都是重覆同一行為六千次以上才形成「習慣」。

  在我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我和我母親在漁港邊賣棉花糖。因為生意很好,但總突破不了近幾個禮拜的業績,不甘於此的媽媽決定派我當流動攤販,讓我們的棉花糖攻佔整個漁港。胸懷壯志的我滿腔熱血地踏出第一步,揹著十幾個棉花糖,有如率領著一支精銳部隊,浩浩蕩蕩地邁向街口。

  得意洋洋的我三步併做兩步走,一心只想找到第一位客人,殊不知後方有一台車漸漸朝我行駛。一切都發生得太快,當我反應過來時,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看到一群人圍著我,地上兩隻被壓扁的棉花糖,還有我媽媽驚恐的臉。

  到醫院途中的事雖然不太記得了,但那如千針扎進腳底的痛楚,以及腳骨被強力扭曲、像泡在熱鍋裡被煮沸的痛深深地烙印在腦海裡,尖叫聲也不足以表達我當時的感覺與情緒,彷彿整個宇宙裡只剩下我和折磨我的痛,沒有過去,沒有未來,只有無止盡的痛苦凌遲著我。

  終於到了醫院,經過一些檢查後,雖然骨頭沒有斷掉,但是腳底與腳踝之間的連結有問題,腳底板也有些變形,還有之後是否會有後遺症也要進一步觀察。剎時有如五雷轟頂,如此震撼的消息是嗡嗡作響的警鈴,警告著我不該不注意安全的;同時,它也是喪鐘,說不定我從此再也不能走路了。

  復健師告訴我,人要培養一項新習慣,或訓練一項新技能,至少要重覆作六千次,六千次是個分水嶺,成功與失敗決定於能否堅持至六千次。六千,對一個小女孩來說是個多大的數字!但它卻是個能讓我再度站起來的數字。每每多往前跨出一步,又更接近六千,儘管我的每一步都像是踩著針山,也要努力勇敢地踏出下一步,在未達六千次之前,絕對不可半途而廢。我咬著牙,揮汗如雨,走到全身顫抖,一顆晶瑩的汗珠滴落在我手心,射散出七彩的光芒,此時此刻,我感覺到一股名為「毅力」的力量握在我手中,正閃耀著炫麗耀眼的色彩,給我勇氣繼續向前邁進,登上成功的山頂,奪下「六千」這面錦旗。

  自從我受傷至康復,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在這段期間裡,我跑了一場意志力的「六千」馬拉松,過程很辛苦、也很煎熬,但是我撐過去了,六千這個數字也深深地刻印在我心中,經歷了這次車禍,我覺得我還能活著真好,我還能跑、我還能跳,我還能挑戰「六千」的無限可能。

第四名

                      大窩一號  三善黃彥馨

  詩人余光中回憶起家鄉,是一襲襲蠟梅花香。大窩一號,是我阿公家老三合院的門牌,也是我度過童年的地方。每當我想起大窩一號,依稀記得的卻是老木櫃散發的陳腐霉味。

  小小的三合院蹲在山間煙嵐瀰漫處,四周無一戶人家燈火,這讓星星放肆起來,大放光芒。清晨,阿公總在門牌旁的細縫插上一柱香,祈禱時,香煙悄悄蜿蜒上阿公掌背密密麻麻的皺紋,像是條小白蛇。夏天,我們追著滿山遍野的紅蜻蜓,渴了便胡亂摘些桑椹吃,臉兒花花紫紫的,個個都像是小山賊。農曆初一,春聯是紅的,紅包是紅的,剛完熟的草莓,更使田間像鋪條紅毯,豔麗極了!笑聲和鞭炮響不絕耳。有一次捉迷藏,我躲在老衣櫃裡,裏頭四角藏了一點點霉斑,霉味撲鼻。最後我哥哥在櫃裡發現睡覺的我。說也奇怪,往後聞到霉味,竟能令我安心下來。

  小學二年級,九二一地震把老三合院震垮了。屋瓦像魚鱗片片散落在地上,年老的牆垣癱瘓了一半。阿公的眼瞳仁裡不知是悲傷多還是無奈多些?突然,他像發狂似的撲向地上,赤手不斷挖著泥土,大家都以為他瘋了,才發現他從碎瓦汙泥找到了「大窩一號」的門牌。阿公粗糙的手指輕撫著變形傷殘的門牌,溫柔地撥開上頭的塵土,彷彿手中握著的是初生嬌嫩的嬰孩。最後,姑姑哭了,大伯爸跟著哭了,小孩也哭成一團,就只有阿公沒有掉淚。

  人們說:「觸景傷情。」若景也不在了呢?失去依附的土地,回憶該寄宿在哪裡?那躲在牆門間的記憶,是否也跟著被掩埋了?往日的笑語隨著磚瓦碎裂。物是人非,今卻物非人是。我想我的童年也陪老三合院一同消逝了,找不回了……

第五名

從「三」開始  三儉 鄭育婷

  如果要為「數字」找一個最貼切的用途,我會說,它是最平凡常見不過的螺絲釘;它鑲嵌在路上匆忙行人的腕錶之中,在日曆上醒目的標記,在失去自由的囚犯身上,或是為自由革命的年代為世人銘記;它妝點青春,鏤刻記憶,標誌地理或人生的里程碑,象徵時代與新紀元,紙筆測驗或人生考驗的成績表現-世界的運轉,脫離不了「數字」這個不可或缺的元件,如同「三」之於我。

  從小學開始參加演說比賽的我,在三年級時開始站上講台;克服恐懼是件極其困難的事,三至四分鐘的演講稿在三十分鐘內完成,對當時的我而言真是件苦差事。第一次參加區賽時,我顫抖的走上台-是的我永遠記得,那天,我是三號;巧合的是,生涯首戰,我拿到第三名。在一次一次、一年一年相同的賽程,改變的是我的成長,不變的是我對舞台和閱讀的熱愛。演說,成了我生活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一次上台前的勇氣,是演說給我最美的祝福,每一次痛苦撞牆期後吸收的龐大新知,是演說給我最好的禮次-而「三」,代表了這一切美好的開始。

  在2003年,我奪得何嘉仁英語寫作演說全國總冠軍,而比賽舉辨十年的廣告和紀錄片在今年暑假開拍,我在裡面只出現了短短三秒鐘;然而這個「三」,代表了苦澀後甜美的果實,代表了榮耀和光環的傳承,更是我一次次向自己下戰帖後得到的自信與收穫,一個獨特的紀念。

  但,「三」並不永遠充滿喜悅;睽違三年再次參加比賽,這一次,「三」帶給我的,是失敗的痛楚;比賽時,我以「三秒鐘」的差距,和國賽擦肩而過。三秒鐘,我輸的不只是形同最後一次上台的高中市賽,我輸了自信、輸了期待,我輸的更是曾經對演說的熱愛。直到我的老師給我鼓勵和未來挑戰大專組的新目標,我才發現:「三」秒鐘,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所謂「勝固可喜,敗亦欣然」,三使我跌倒,卻以痛感提醒我絕對不要停止逐夢的腳步;擦肩,是為了下一次更動魄驚心的相遇。在那之前,唯有更加努力,才夠資格迎接下一次契機。

  也許,「三」是生涯的折返點,要我停一停,回首來時路;「三」看似帶著好多遺憾的終點,但換個角度,三是帶著好多期待的起點,標示我的人生座標圖上,演說的眼界無限大;下一次,我會從我跌到的地方重新出發。態度決定高度,格局決定結局,「三」教會我為未來倒數,從「三」開始-為我的執著、我的夢想-三、二、一!

作文比賽高三得獎作品, 學藝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