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三模考專區 > 1001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閱讀理解

1001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閱讀理解

2012年1月6日

二、閱讀理解

閱讀框線內文章後,回答問題:

(一)請說明作者對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看法。

(二)針對作者看法及其所舉例證,你是否同意?請說明並闡釋之。

說明:答案必須標明(一)(二)分列書寫。

(一)、(二)合計文長限250字~300字(約11行~14行)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史記.伯夷叔齊列傳》)

注釋:

  1. 積仁絜行:積聚仁義,整飾德行。
  2. 糟糠不厭:糟糠,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厭,滿足。就連酒糟、米糠這樣粗劣的食物也吃不飽。形容生活極其困苦。
  3. 卒蚤夭:卒,最後;蚤,通「早」;夭,少壯而死。
  4. 盜蹠日殺不辜:盜蹠,古代名為蹠的一名大盜;不辜,無罪的人。
  5. 暴戾恣睢:暴戾,剛暴狠戾;恣睢,暴橫放縱。形容凶狠殘暴,任意橫行。
  6. 儻:如果、倘若。同「倘」。

◎ 三忠  詹淑評

(一)司馬遷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理解是:善良的人命運應當平順,而惡劣之徒則理應坎坷多舛,在這樣的認知下,他進而舉出有德之人如伯夷、叔齊、顏淵、乃至近世行不由徑的君子們無不早夭、慘遇橫禍,而無德之人如盗蹠、當代操行不軌的小人們卻都終身逸樂、壽終正寢,兩相映照下,司馬遷便開始懷疑所謂天道是否存在。

(二)我並不認同司馬遷的看法。《易經》中有段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謂「慶」不必侷限於一時人的際遇安穩與否,更可從他流芳後世的價值來評斷,伯夷、叔齊雖然死不得其所,但不也得到「聖之清者」的美譽?而「多行不義,必自斃。」更可拿來檢驗那些苟且的小人們,他們之中又有誰是稱頌於後世呢?因此我與太史公想法並不一樣。

◎ 三孝  涂皓乙

(一)作者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抱持懷疑的態度。並以天道不與善人的例子,以及天道與不善之人的例子來論證他的懷疑。

(二)我不認同作者的看法。首先從天道一詞來定義,作者定義的天道所指的是以結果而論,伯夷、叔齊以及顏淵,他們的餓死與蚤夭非天道與或不與,而是究因於他們所貫徹的心中信念,從旁人的角度而論,是天的不公,然而這卻是伯夷、叔齊與顏淵能接受的。而反例中的盜蹠壽終不代表是天道所與,苟且偷生,後半生在悔悟或是害怕的折磨中比早夭更令人難受。我認為此句話的理解,首重天道與善人的定義,必先探究例子的背景,才能論證是否合於這句結論。

◎ 三仁  陳庭琪

(一)作者對於「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帶有質疑,因為他只見伯夷叔齊顏淵等積聚仁義、整飭德性之人卻生活窮困潦倒,最後落得餓死或早死的下場,然而盜蹠如此暴戾恣睢卻可以壽終正寢,天道真的常幫助善人嗎?那怎麼會有如此結果呢?

(二)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人生的價值並非只有財富或長生不老,伯夷叔齊顏淵雖然物質層面匱乏,然而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其心靈的富足是盜蹠不能比的。像以助人為快樂之本的陳樹菊阿嬤,其善心的美名聲名遠播,然而陳進興這類作姦犯科之人卻落得遺臭萬年的下場。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人未必會得到財富的回饋,但其心靈的快樂、自在是無價的。

◎ 三愛  柴青瑀

(一)作者懷疑「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詞,因為回溯歷史許多賢良或者早死或者遭受貧困;反觀盜蹠卻得以壽終,而近世不德之人亦「終身逸樂」,富厚者累世不絕。

(二)不同意。誠如作者所述,很多時候人生的際遇並不公平,或許善人反而遭逢更多不幸,但我認為,生命的價值並不取決這些外在的際遇(如例中生命長短、窮達)。伯夷、叔齊因堅守「義」而餓死,對他們來說,這「死」便不是不幸,而是他們選擇體現生命意義的方式;顏回居陋巷而不改其「樂」,正說明他精神層面的富有與滿足。以上兩人的生命豈不是比起那操不軌而終身逸樂的小人更有價值?小人雖逸樂,心裡未必沒有愧疚不安。活自己認為有價值且無愧的人生,便是上天給與善人最好的禮物。

◎ 三平  張芷綺

(一)我認為作者不能認同「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伯夷、叔齊、顏淵是如此善人,天卻沒有庇佑他們,使他們貧困甚至餓死,卻讓盜蹠壽終,這些暗示了天的不公,甚至「常與惡人」。我認為司馬遷或許在借此抒發自己的遭遇,「非公正不發憤,而遭遇災者」,他自己不也是其中一名嗎?

(二)其實我認為天是常與善人的,即使伯夷、叔齊和顏淵並沒有優渥的物質生活,但相對於惡人盜蹠,他們擁有了極崇高的精神生活。可能我們會覺得他們的下場不好,但他們或許不這樣認為,反而感激天地讓他們成仁了。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死,但他們無愧於己啊!盜蹠就算富厚累世,罵名卻也隨之累世了,況且我也不認為他入棺前,心是平安的。因此,我認為天是常與善人的,無愧於己,無愧於天,天又能懲罰甚麼呢?

◎ 三誠  李恩萱

(一)作者對於「天道親近善人」一說甚感懷疑。不明白為何積德行仁之人、安貧好學之人不得善終,但濫殺無辜、無惡不作之人卻得以一生安逸富貴,甚至樂享天年?剛正不阿的人勇於直言進諫、盡忠職守的人整肅貪官汙吏、憂國憂民的人為文著書,最後竟遭遇禍害!那麼真有所謂天道與善人嗎?

(二)我不同意作者的看法。即使自古以來,人們所認定的英雄豪傑,多是命運坎坷、抑鬱而終,然而,天道的獲得,不以活的安不安逸為準則。天道即天意之所向,也是人心之所向。有德之人,其樹立的典範為後人效法,其所為之功業為後人稱頌,其精神氣度,恆存於後人心中。

◎ 三勤  游韻平

(一)司馬遷從作史記中的考察及探勘中感慨「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不準確性。若老天有眼,就不會讓伯夷、叔齊等善人枉死;更可恨的是,讓善人早逝,卻留壞人作惡多端、終身逸樂!這讓太史公不禁困惑:所謂天道,究竟是好是壞呢?

(二)我想我認同太史公的例證,但我選擇另一種角度看天道。善人的死並非都是老天的錯,有時是善人選擇了自己的命運,這就像「不吃嗟來食」的乞丐,授食者都已道歉,為何還決意不吃?至於壞人長存的觀點,我相信因果報應。風水輪流轉,沒有人的風帆是永遠順風,那些濫殺無辜之人,終有一天會債留子孫,如同訓儉示康一文中,豪侈奢靡的石崇,最後全家滅亡是一樣的道理。與其近看一人之天道不公,我選擇長期來看其家族之衰敗。

◎ 三溫  陳瑀

(二)我部分同意。這樣的質疑就算放到現今社會也適用。「好人不長命,禍害活千年」似乎也一直是真理。可是伯夷、叔齊、顏淵所求的豈是長命而享福?他們求的是貫徹自己的理念,而後影響他人,他們圖的是正確價值觀在世上的傳行!一如有句話說:「孔子懼,作春秋。」孔子何懼?孔子怕的是道德敗亡!以此觀點來看,雖然天道沒有讓好人長命,可天道讓他們的思想流傳下來,而後人也延續了正確的價值觀。

◎ 三良  李岱霖

(一)司馬遷否定儒家的傳統看法,認為善人如伯夷、叔齊而無法善終,惡如盜蹠之徒而得壽終正違背了「常與善人」的論點。

(二)我認為此種觀點有失偏頗。何謂天道是其爭論之點。伯夷叔齊死而得以保全其德行,故其雖餓死首陽山,孔子仍認為其得善終;司馬遷則視世俗之財富、生命之長短為天之道,故認為盜蹠之徒得以壽終。但人的一生,其價值並不能以二分法分為道德與權勢,天道的定義人人有別,我們能確定的是當你行善時,便能汲取心靈的快樂,而對我來說此即為天之所與。我不贊同司馬遷所言,因為財富之外人生更有其他意義。只要自己能由善中獲取心神的滿足,那便是得於天道了。

◎ 三儉  游臻

(一)作者反對此看法。因為如同伯夷、叔齊及顏淵等善人也並非善終;盜蹠此種罪惡昭彰的暴徒,恣意妄作卻富而傳世。如此一來,天將助善人的概念實無法類推適用於立是尚的許多名證。

(二)作者所提出的想法從單一角度而言是無從辯駁的,但卻過於侷限於一隅。「天」並非只代表了一個的壽限翰累積的財富,亦存於人心。當顏回糟糠不厭時,內心卻是泰然自若的,內心知足常樂豈為不幸?而當盜蹠大快朵頤著山海珍饈時內心卻需要憂慮:若官府動員,是否會樹到猢猻散?是否會有個覬覦自己龐大財富的人,嫉妒而欲取而代之?當縱情逸樂,慾望被放大時,隱憂也是並存的。而從外人的角度看待,名留青史和遺臭萬年是不同的,天理自會昭彰,還與一個人應得的評論。

◎ 三射  林玳瑩

(一)作者對於「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說法提出了質疑。由作者所舉的例子,我們可見剛正的伯夷、叔齊飢極而死,聰穎敏學的顏回被貧困頑碩的陰影壓滅了生命,而為惡無數的盜蹠卻得以壽終,自此可看出作者對這句話的不認同。

(二)我並不認同作者的觀點 也許在上述例子中善人夭亡,惡人善終,但若剝去這些實質的外在,那便會發現善人軌道於歷史的佳話,如被讚為聖之清者的伯夷、被尊為復聖的顏回,再者更有雖屍骨俱亡卻百世頌詠的史可法和身首異處卻得以精忠萬代的文天祥,反觀惡人溺足於丹青的泥淖,如文中盜蹠死後徒留作姦犯科的臭名,因此我認為「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是有其立意和緣由的。

◎ 三書  蘇靖晏

(一)作者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句話持懷疑甚至是反對的態度,許多循規蹈矩的善人往往命途乖舛,而許多罪無可赦的惡人卻能終身逸樂,這樣「善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的結局讓作者不禁發出了「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的不平之問。

(二)我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顏回的早夭與盜蹠的壽終固然令人憤恨不平,然而上天的安排自有祂的道理,因為時間自會證明一切──顏回被尊為「復聖」,他的好學、不貳過、簞食瓢飲為人稱頌至今;而盜蹠的暴戾恣睢、橫行霸道時間也做了最公正的審判。正因為有太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上天的安排,所以真正重要的事並不是生命的長短,而是生命的意義;不是生命的順遂與否,而是面對逆境時頑強無畏、堅毅正直的氣度。

usha 高三模考專區

  1. 目前沒有任何的評論
  1. 目前還沒有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