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高三模考專區 > 1021北區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文章分析與闡發

1021北區第三次學測模考佳作:文章分析與闡發

2013年12月23日

三忠  謝采蓉

(一)古今人對於著作的態度最大的不同為其「意志」。古之作者為恐虛度光陰而竭力書寫,不同於今之作者不能自持。古者期待著作的價值流傳於後,最重要的是古之作者能堅守著作的意志,不因外在環境而改變,而時人則無法克服環境的考驗,淪為無所立千載之功的人。

(二)我同意「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這句話。綜觀我們研讀的經典與文章,比比都是流傳千百年的不朽之作。立言、立功、立德皆為使自身價值永留傳的方法,其中,文章的著述最為直截明瞭地揭示古之智慧學者的思想。透過文章,後人能以為前車之鑑抑或終身奉行的圭臬,實為不朽之盛事。

三愛  徐紹禎

(一)曹丕認為珍惜時光甚於璧玉,為文重視其流芳百世之功,無論處貧或顯貴皆努力創作,以誠為文。今人則視當下的逸樂或飢寒重於著作,便因一時貧富而疏於為文,終未能有文章流傳後世。

(二)我認同曹丕之言。文章於經國,常見章、奏、表、議,或諫君以善民,或析事以明理,皆能發論醒世,良善經營國家。「史」類文章尤其囊括經國和不朽,能使人以史為鏡,同時橫越時代,鑑往知來。而文章相較於生命之短暫,更能長久保存作者之想法和論述,並供後世思忖深省,是以為不朽之盛事。

三和

(一)不同之處主要有二:其一,古人珍重時間可貴,惟恐輕縱,是以把握機會積極著述,今人則缺遠見,因料理各階段諸般事務,反遺漏此千載之功,終至不及。其二,古人不論人生際遇順遂與否,皆不忘文章,今人或耽溺享樂,或困己飢貧,少有超脫於自身處境而能流芳百世、造福後人者。

(二)僅部分同意。的確,文字篇籍乃文政的重要載體,影響層面常及於數代,但所謂經國大

業,文章卻稍有不足,各種政論、史論、思想,放到實務上能發揮多少功效,如何結合應用,往往非文章力所能及。又作者以此話鼓勵士人著述,世間卻泰半糟粕,不朽者自不朽,但極鮮矣。

三公 黃婕茵

(一)古人將自身寄於翰墨篇籍,故毋須假託他人之力,其名聲得以流傳千古。今人則不然,延續漢朝以來輕視著作的風氣,今人不再奉文章為經國之大業。再舉西伯演易、周旦制禮二事例倒映今人不重作文之風,則其高下立判。

(二)我非常同意文章之重要性。非有千年以來累積的眾多文章,我們不會有幸得以窺見中國文化的輝煌。若非有文章,孫子精妙的用兵之法、老子玄奧的有無之道、莊子的寓言、孟子的辯論、孔子之仁、墨子之節……,一切皆將成為空談。其中任何一樣道理即便用在今日,也絕對是治國之良方,故奉文章為不朽之盛事絕不誇張。

三毅 洪睿妤

(一)古人視著作為經世濟國的大業,不因窮困或顯達而有所改易,時時刻刻都致力於著作,就是為了要將這份不朽盛事完整紀錄並傳承下去。今人則沉溺於享樂之中,或者只惦記著己身之飢寒,忙於當務之急,短視近利,而遺忘了真正的功業。古人是為了著作而生存,今人只是為了活著而生存。

(二)我同意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世。文章著作比起口述更容易保存及傳承,也因此能夠閱讀到先人對於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鑑往知來;更可以透過文章修身養性,效法古人的高尚精神,再加以現今的觀點融和,引申出新想法。而歷代的經驗又再由著作流傳下去,促進了下一代的繁盛。

三良  蔣采容

(一)古人對著作的態度是:光陰十分寶貴,當在有生之年竭力著述,使自己的聲名乃至學問思想都能為後人所知曉,且無論窮達都應全力撰述一家之言。今人對著作的態度是:貧窮時就為衣食所困,富貴時又只專於享樂,只關注眼前之事,而忘了著述的千古大業,到死時也就真的消逝了。

(二)我大致同意這句話。人類歷史千百年來能有長足的進步,就是仰賴知識的累積,而口述雖也有傳遞知識經驗之功,卻不如著述來得精確無誤且影響無遠弗屆。著作無論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都保有著某種恆定性,使人可以吸收古人以至外人的知識思想精華,藉而提升個人素質甚至國家體制。

usha 高三模考專區

  1. joy
    2014年5月31日12:33 | #1

    請問是否有題目可供參考?

  1. 目前還沒有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