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智芬老師, 綠園文粹 > 《綠園文粹》第八期精采搶先看

《綠園文粹》第八期精采搶先看

2011年6月23日

※閱讀的星圖──「書評類」總評(節錄)         陳玫君

  書評,是閱讀之後的反芻,也勾勒了一個人閱讀與理解的心象。

  好的書評來自得法的閱讀。「書評」和「閱讀心得」最大的不同,是要在掌握主旨的前提下,客觀而有條理地表達己見。在一千二百字的篇幅以內,雖然不能作背景的完整交代和理論的詳列,但是卻可以先用以清暢的文筆將全書的精華稍事點染,再以巧思雋語來呈現自己對原著的融會貫通。讓閱讀者能見微知著,綱舉目張。

  此外,相較於閱讀心得的抒情分享,「書評」則更需要結構完善的謀篇與布局。當樹立主題之後,宜扣緊立論核心,依次論述,而避免蔓生枝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外,在書評的命題時,若能在書名之外另增主標題,如:〈微觀世界──評《垂釣睡眠》〉、〈入奇山之木棧道──我讀《余光中精選集》〉等,將可使評述的主題和層次更加清晰。  

※佳作:入奇山之木棧道──我讀《余光中精選集》      一忠郭庭安

    如奇峰,如異嶂,讀余光中,如入奇山,每個轉彎後,都是另一番氣象。大師作品,氣象萬千,若茫然一頭闖入,恐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憾;而這本精選集,便是奇山中的木棧道,引領我們用三個不同面象,一窺大師筆下的人間風景。輯一,「聽聽那冷雨」,是壯闊的山河,山河之後包涵了中國人的文化思韻;輯二,「沙田山居」如山中煙嵐,輕盈巧妙的鋪陳生活樂趣;輯三,「日不落家」則似老鷹盤旋,傲視,宏觀地呈現世界多變的風景。

    看看精選集,看余光中藉著「可嗅,可觀,可聽」的冷雨,把思緒隨著雨絲綿綿,引領至對中華文化的繾綣依存,對中國文化豐富內涵的驕傲;或許是「疏雨滴梧桐」,「驟雨打荷葉」,冷雨,在余光中筆下,冷出一種鮮艷的中國紅,打在古人典雅的紙傘上,也打在身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的心坎上,分明是冷雨,卻讓人熱情激昂,使人刻骨銘心。隨著文字,隨著雨絲,閱讀者的思緒變縱橫古今;聽雨、冥想,冷冷的又熱情激昂的文化記憶。

    讀余光中,讀的是一個台灣人,愛著這個島嶼,依戀著記憶中的大陸,探索著世界的豐富多彩。字裡行間對中國文化的澎湃,一如他筆下的蓮,在理性的一方清涼中擎一枝無限熱情的紅艷,而他對小島的喜愛正如筆下的西子灣,有海的包容和蔚藍,從蓮到西子灣,正是許許多多從大陸來此生根的台灣人,對中原的壯志成夢,而腳已深入台灣土地的寫照,讀余光中,我讀的是一部有血有淚的台灣史,從大陸流離,在台灣生根,余光中以文字記錄了這一首史詩,而且極其優美,深撼我心。

    學的是外文,卻以使用中文自幸;寫的是新詩,卻把古典詩化成更靈動的美麗。學外文的余光中,用不同的角度回頭看自己的文化,發現是何其優美,何其珍貴;看過美國,看過歐洲,再回頭看華文世界,發現原來中國人是如此的可愛、可親。而站在多元世界村的我們,如何泰然處於世界文化中而不失本色,余光中無疑的給了我們做了示範,把西洋的,中華的,大陸的,本土的融為一爐,把文字昇華出更高的境界,我們也要把文化,融出更真、更善、更美的境地去。

    每次讀余光中,每次都汲取出截然不同的風貌,透過余光中,我看見老一輩心繫中華的情結,我看見中華文化更包涵的進步,每次讀余光中,每次都盈滿了滿腔熱情與感動。〈蓮戀蓮〉中他說:「畫家不在,畫在,我迷失在畫中,到現在還沒有回來。」描述他偶然在植物園迷戀上蓮花,而我一個喜愛文學的中學生,偶然的踏上了這條通往奇山的木棧道,就這樣迷失在奇峰異嶂中,迷失在他的詩,他的散文之中,沒有出來。

※綠園小品第三名:藍綠問題                             一忠孫于惠

  總統府旁,綠的在藍的裡面。

  宛如某天政治頭條會出現的句子。

  大海的色澤,每一道亮光都通往夢鄉。太過幽微藍色牽動著眼皮,眼皮顫抖,忽睜忽閉徹底失去控制。一不小心頭垂到了桌子上,發出「咚」的一聲,趕緊抬起頭撫平綠衫上的口水痕跡,緊急出產一個熱騰騰的清醒假象。但過了不久,又是「咚」的一聲,彷彿戰前擊的戰鼓,一場藍綠惡鬥終將開打。

  我們從這裡進來,又將從這裡出去。打破了貫有的傳統,一身還沒洗過幾次的綠衫深的刺眼,我們駐紮在光復樓,死守著僅存幾間不會漏水的教室,與頭頂上的工程共生共存。公民老師笑說我們如死守著四行倉庫,和隔壁班一起守著只剩兩班的空蕩走廊。下雨的時候,總擔心雨水攻破最後一道防線,但不知不覺中,我們終究撐過了半學期,看著光復樓從藍到彩色到完工,從抱怨一個樓梯的不便到驚嘆三個樓梯的便利。

  深藍色的帆布,就是記憶中最鮮明的那塊角落。深藍色獵食了所有的風景,吞下了司法大樓不說,還一口吃了我們對晴雨的判斷,只剩聲音可以判定。彷彿是不知膩的大食怪,徹底吞噬了我的視覺。只有那直通到三樓的樓梯中間的幾個小窗戶是僅存幾個在藍色的攻擊之下可供喘息的出口。每到午後,囤積的疲憊挾帶著藍色風暴襲捲而來,屢屢襲奪了我對眼皮的控制權,配上眼前藍色調的ppt,掙扎的痛苦頓時在體內爆炸。然而當夜幕被扯下,空蕩的走廊反射著腳步聲,深藍色的帆布更是將恐懼煽動得更加飽和,緊緊壓榨著我的肺部,窒息感難以揮去,只得加快腳步逃離現場。

  然而某個昏昏欲睡的午後深藍色被一刀劃開,搖搖欲墜的深藍色帆布再也吞不下尖銳的陽光,只得任由它灑落在習慣深藍的教室裡。眾人早已遺忘陽光的暖暖,一時間還愣著。過了一會兒,歡呼。爾後才知道往外看的司法大樓是那樣的形狀,才知道右邊窗口望出去可以看到整片操場,才知道每天黃昏左瞥會看到天空迷幻般的色彩。

  換到中正樓之後,發現教室旁有一條小小的走廊,站在那可以看到整片藍色的天空和總統府。也許那樣張狂而無所不在的藍色又是一個故事,也許一場藍綠惡鬥又將開打。

  依舊,總統府旁,綠的在藍的裡面。

評語:

    藍與綠,不是台灣社會的傷痕,而是初入綠園的回憶。

    在民國九十九年七月到一百年年初這段期間的綠園,藍是包覆光復四樓拆除工程的塑膠布,而身著新綠制服的小高一們,便在綠園最古老的建築物裡,揭開了高中三年的序幕。本文運用「藍綠」意象,將長達一學期在工地上課的痛苦,化為一種諧謔的活潑,令人會心一笑。而從光復樓到中正樓,從被包覆的工地到仰望澄淨藍天,校園生活竟從來都是「藍綠惡鬥」!「惡」在何處?此種趣味非綠園學子當不能領略。

    較諸平鋪直敘書寫光復樓施工中的文章,巧妙化用人人熟知的政治語言,是本篇勝出之處。「藍綠問題」的命題引人好奇,破題兩行以帶有政治色彩的語句敘述,挑動讀者敏感的神經,而此後文中絲毫不見政治的沉重,處處是校園生活的天光雲影,構思奇巧,深得小品文之情致。(謝智芬老師)

hiyou1999 智芬老師, 綠園文粹

  1. 目前沒有任何的評論
  1. 目前還沒有任何 trackbacks 和 ping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