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高二作文比賽得獎作品
題目:□□之光
第一名
流波之光 二御鍾采蓉
把圍裙的帶子繫緊了些,扭開水龍頭,我抓起一只只覆滿白色泡沫的瓷盤在水盆裡清洗。狹小的廚房裡,氤氳的細小水花四散,清潔劑的柑橘香飄散在每個角落。我低頭看著水盆裡,白淨的泡沫被水帶離瓷盤,錯落有致地在水面漂浮;落下的水柱打在盆裡,配上輕靈的樂聲,破壞周圍水波的寧靜。昏黃的燈光泡沫和流波的影子投射在水中,淺色的光影隨著水波舞動,我不禁被這幅景象吸引。但看著水面略顯氾濫的泡沫,我搖搖頭,把水盆一傾,讓舞動的流光順著水的漩渦在水槽中打轉,然後忽地被吸入排水孔。在那個瞬間,我好像也被黑洞吸入似的,回到某個難以言喻的時空。
對於水波和流光,我無可救藥地迷戀。至於這樣的痴愛是什麼時候開始的,我卻毫無印象可言,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或許這是與生俱來的吧!如果真要說出一個概略的時間點,應該是自我有記憶以來就如此熱愛水波的光影。當時我還住在陽明山腳旁,患有心臟病的我在醫生的建議下,經常被家人帶著去游泳。當時所謂的游泳,充其量也只是戴好各種充氣護具,舉著兩隻胖腳在水裡毫無章法地亂踢。雖然在那樣對世界一無所知的年紀,我已明確地感知到我對波光的渴求,我踢著腿地跟在陌生的泳者身後,痴痴地看著,他們身邊蕩漾的水波被日光投射在池底的光影;那光影以驚人的速度變幻、鼓動著,如萬花筒般絢麗奪目。
真正開始學游泳,是上小學以後的事了。我離開了四處有小溪小湖、波光粼粼的陽明山,搬到了所謂的「文教區」。雖然少了山光水色,文教區卻讓我很快地在附近的大學找到設備完善的游泳池。其實當時家裡並沒有太多多餘的錢讓我學游泳,於是我找出泳隊的練習時間表,每個清晨、每個夜晚,我和泳隊一起練習。隔著水道線,我注視著一個個優美的身影,注視著他們身下、流波的光影。日復一日的注視,泳者變換姿勢的每一個瞬間,終於內化為我身上的一部分。於是,我不再貪戀他人身下的波光,我看見屬於我的流波之光,透過略為濕潤的雙眼,繞著我的身形光影更加螢螢閃動,如鑽石班熠熠生光。
生上國中後一陣子,母親的身體突然變得十分虛弱,向來被捧在家人手心的我開始分擔大量的家務。我總會在洗碗或洗菜的時刻,盯著水盆裡搖晃的波光良久,良久。水盆裡浮著菜葉或飄著泡沫的光影,竟比兒時身下的流光璀璨更多,因為我看見的,不再只是我製造的波光,而是我帶給他人的流波之光。
第二名
哲學之光 二善鄭瑋心
西方哲學紛雜的流派中,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有個部族自古以來,一直生活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洞穴中,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倒也過得安適。也不知多少年歲流轉,一天,一個渾身是膽的小伙子下定了決心:他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於是,洞口「砰!」地一聲打開了,射入一道鋒利的光,凜然、威嚴,又隱隱然撩撥了探索的熱情與想望。循著那道光,族人紛紛離開安身立命的洞穴,從此視角不再局限一隅,生命的質量,也益發清晰了。
與哲學的邂逅,對我而言,正是個走出洞穴的過程。「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往哪裡去?」當諸如此類的大哉問在女孩小小的心靈積累蔓延,「哲學」那道光適時在混沌迷霧中射下,照耀了黝暗的窗扉緊掩,也曾遲疑、徬徨,龜縮在安逸的繭裡鼾然而眠,但終究戰勝了對未知的踟躕,毅然向有光的所在邁開步伐。
那是一種奮起的生命態度。從東方到西方,哲學的範疇不僅止於對生命、萬物本質的探討,更闡釋著人類思維邏輯與情感的連結,在生命的轉彎處點亮一盞明燈。蘇格拉底雄辯的智慧與正義的氣節,總在我亡佚初衷時,注入一口清泉般的正面能量;結識尼采之後,他的「超人哲學」和針砭話語時時在我的腦海,嚇阻怠惰不安的細胞;倡言「上善若水」的老子和自然派哲學家們帶領我窺見大千世界的天籟韻律;而卡缪存在主義的表現手法,更為我的文學創作開啟了嶄新的視窗。
哲學家們或詭辯、或玄妙,總予人深不可測的印象,那道光似乎總在天際,伸出手依然無法觸及。若不能撫觸,何妨縱身,全然沐浴在它雄渾的懷抱裡?點染著哲思的生命,對天地萬物多一分留心、關懷,對每一件視為理所當然的小事提出質疑、以另一番視角思辨,對生命中或平順或顛躓的一切奮起拼搏也學著釋然,那麼,「無入而不自得」的高妙境界,也並非遙不可及吧。
「生命是一首淺淡的情歌,它們邊走邊顛躓地低低吟唱。」這是陳列的生命哲學,寧靜而悠遠。幸運的是,在這個對一切似懂非懂、狂妄無知的年歲,哲學之光糝在我心的荒地,溫暖、包容,埋下信念堅定的種子,而我,也跟隨它的引領,走出將我緊緊包覆的闃黑洞穴──
啊,哲學家就是這麼誕生的。
第三名
教堂之光 二良廖柔謙
日本大阪,有一間遠近馳名的教堂,由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名為「光之教堂」。這間教堂整體以混擬土建造,其中最大的禮拜堂兩側沒有任何窗戶,形成壓迫感強烈的黑暗空間,然而於牧師講道臺後方,整面牆壁以十字型分割,嵌入玻璃,而陽光便從牆上水平垂直交錯的開口裡,流瀉進來,形成著名的「光之十字」。置身其中,令人情不自禁地為其神聖、純淨、澄澈所震撼。
千百年來,人們在設計教堂方面,向來注重採光,以達到讓置身其中的信徒,在旭日東昇時,感到充滿希望;在黃昏之際,體會到寧靜祥和。利用光影交織,營造出莊嚴神聖的效果,如著名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聖彼得大教堂,以各式彩色玻璃,不同樣式的窗戶,勾勒出變幻莫測的光影,讓人不由自主地沉浸於其虔誠的氛圍中。
除此之外,這些教堂在艱困的年代,更散發人性的光輝,為或是流離失所,或是飢寒交迫,或是孤苦無依的民眾們,提供庇護、心靈的救贖和靈魂的寄託,讓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下,凍餒之中,找到短期的避風港,以及支撐下去的信念。而在西羅馬滅亡後,日耳曼人掌控歐洲之際,也就是所謂歐洲的黑暗時代,許多棲身於毫不起眼的村莊裡小教堂的教士,更肩負著傳承文學著作的責任。當教士們在夜裡就著燭光,抄寫古書時,自教堂窗口流瀉出的搖曳燭光,更代表人類的文明之光。
如今,教堂的設計多採簡潔流暢,以符合現代的審美觀,早已安裝明亮的日光燈管,採光則是為了節能減碳。隨著科學觀念深植人心,無神論興起,教會的影響力日趨微弱。然而,有一幕電影場景仍令我念念不忘,在一間年代久遠的教堂中,微小的灰塵,在自高處窗戶投射下來的光線中,翻滾飛舞,反射出細小的光亮,講道臺上鑲嵌著各色寶石的十字架,散發璀璨的光芒,那份靜謐,教堂帶給人們的那份寧靜祥和,是人們亙古不變的追求。
第四名
陰影之光 二忠 胡宇萱
「有陰影的地方必定有光。」幾米在繪本的扉頁中這麼寫著,記得沒錯的話是星空那本書,敘述兩個無法與世界溝通的孩子,最終在晦暗處找到希望之光。曾經我並不明白這句話,在我的認知裡,黑色永遠可以無條件地掩蓋白色,就像黑暗總是無聲無息地吞沒每一絲光線,後來我才漸漸了解,原來,陰影不過是光的產物而已。
家裡一共四個人,除了父母之外我還有一個弟弟,但在我知道什麼是試管嬰兒的時候,母親說,也許我原本是有個妹妹的。從小父親的管教就十分嚴格,對於一切生活細節以及學校課業。我無時無刻都被要求作一個好姐姐,凡事總要讓著弟弟,無論是玩具或糖果,時常不小心沒有抑住脾氣和弟弟吵了起來,最後換來的不是巴掌就是一連串的辱罵,當時的我無法理解為何要在祖先牌位前跪上三個小時,尤其和奶奶住的那幾年,我只能得出因為弟弟是男生這樣的結論來解釋這一切,小時候我總以為愛是不會被分享的,但那些年流動在我們家的關愛似乎都不屬於我。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教育下我保護著自己,以一層沉默的薄紗,雖薄卻足以隔開我和家裡那微弱的情感。記得那年爸爸還在警官學校,一、兩個星期才會回家一次,但每次到家的時間總是深夜且夾帶着一身刺鼻的酒味,我永遠忘不了那晚,父親捉著母親纖細的手腕狠狠甩了一巴掌,母親眼流滿面在微微透著酒精味的空氣中搖晃,抽動的身軀抵擋著一串串不堪入耳的字句,我知道那每一個字都毫不留情地劃在母親的心上,而父親的眼神是那麼兇殘、那麼陌生。
同樣的戲碼時不時在微醺的夜裡上演,我不諒解父親的強勢也不懂母親的隱忍,時間久了在心底變成難以跨越的鴻溝,如黑洞般吸走所有溫暖,對我來說,那是塊沒有溫度的陰影,縱使隨著年齡增長,家裡也改變了不少,但我明白在每天進出家門的時候,一直有個地方永遠是冰冷而漆黑的,從來沒有光。有一回因為和朋友出遠門所以晚歸,我早有心理準備地蹲坐在家門前,束手無策的鑰匙插在門上,它對於反鎖向來都只能無動於衷地杵在那,陪我等天亮,超時的等待不能算是等待,能預見結果的等待也不是等待,那只是一個必經的過程,我就這麼在門口坐著,睡了一會才發現門縫的光還穩定地向外洩出,並沒有像往常一樣溜走,就在我想憑藉那條光線嗅出屋內動靜的那一刻,門出乎我意料地被打開了,「為什麼沒有敲門?」父親倚在門邊問,鑰匙墜落的聲音還盪在耳際,我不記得我是怎麼回答的,只記得那一剎那越過父親自家門湧入我眼中的光,有多麼明亮。
一束火把在黑暗中能帶來多少光亮?但若被火炬給燒傷了該不該遠離?有時候,那些灼熱的痛是出於一顆熊熊燃燒的心,因為有光,所以有陰影。
黎明總在破曉前,最深最深的夜裡。
第五名
信仰之光 二書 劉華英
披荊斬棘,踏破鐵鞋尋覓著歲月的清苦氣味,文藝細胞一向敏銳的我,不禁隨著山林的蔥蘢呼吸起伏,彷彿浸潤在與世無爭的桃源仙境,膨脹的人類自信頓時洩了氣,蜷縮在闃暗的角落,只期盼禪的世界原諒自以為是的僥倖。
阿姨一家人熱衷於佛法的修行,總愛到各處佛堂尋幽探秘,在檀香的紛擾流竄間靜養性靈。我不免半信半疑,總愛以科學論證宗教,不懂佛教何以成其大、就其深,認為人不必追隨誰,除了自己。知道佛經能洗滌心靈,撫慰勞苦百姓,卻不曾認真研讀阿姨帶來的善書,燙金字在塵土堆疊下黯淡無光。
直到那天,我們車過山林,佛堂的繩樞甕牖迎我以慈悲的笑。
好奇心驅動著我,跟著虔誠的阿姨拜訪慕名已久的法師,試圖獲得些甚麼,好讓自己不虛此行。群巒疊嶂在雲霧後若隱若現,沁涼綁架了孤寂襲捲而來,眼前如此單調卻又繁雜,我被深不可測的神祕整得暈眩了。門庭前明顯有條成蹊的泥地,我們循著腳印跳躍前行。不遠處是模糊而清靜的唸佛聲,隱約可見領頭禮佛者的身影。那種踏實與謙敬,應是志於法門而澤及眾生的法師了。我們隨即加入信眾,盤腿而坐,閉目誦念阿彌陀佛。敬拜程序嚴謹繁多,我強迫自己專注,漸漸熟稔而融入氣氛,前方眾佛祖平和寬厚,對我的侵擾微笑頷首,我的心逐漸虛空,剩下軀殼支撐著迷茫而將解脫的自己。頓悟環境的力量能如此的震撼,不禁懾服於佛祖無聲之教化。
重點不在讀不懂的經文,或許只是媒介吧!我的魂竟釋放得如此輕盈,不帶猶豫或懼怕,飛越了太山甚或喜馬拉雅山,我瞥見了信仰的蹤影──僅僅是蹤影,滿足便盈滿胸口,我開始描繪古印度邊境偉大的禪宗始祖,如何為闃暗混沌的人世點燃光明燈,如何一棒一棒傳承聖火,如何跋山涉水以登上佛法之高、之遠,如何讓自己活出深度,活出靈性之美。時時警戒,刻刻苦修,只為證明全人類最終的歸所切實存在著,西方極樂世界的光輝燦爛了人間,任何戰亂或病痛都不足畏懼。多麼可貴的精魂,平凡而獨特的光源!
我開始虔敬了起來。不代表我已是個佛教徒,但我確信人世存在著桃花源,或許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但人類內心的信仰,何嘗不是美善的極樂世界?對於自己,對於世界,我們追隨的是自己,更是信仰的光芒。
第五名
螢之光 二平 胡柏真
光,在工業革命兩世紀後的今天,已不再稀奇。古人映雪囊螢、鑿壁偷光。今日,我們只需一根手指頭,按壓鑲在牆上的開關。然而,我們是不是遺失了什麼光呢?
晨曦竄入窗欞,搖醒每一個夢,渴睡的眼及過重的肩撐著一具具軀體,帶你走入各自的目的地。你知道只有夢想不能支付理想的代價,於是你嘆氣,將明媚的春光鎖在門外,開始「用功讀書」,或者「打拚理想」。
夕舂未下,人影散亂,你從驟來的靜謐中抬頭,望向金光燦然,於是晃頭晃腦地離開──再到下一個霓虹燈去放逐。於是,家成為一個長期的旅舍,或長或短只因夢的距離,你上床就寢,窗外還有隱約的燈火搖曳。
只可惜,不見參商,遑論被你忽視的月明。
我不曾親眼見識過螢火蟲,更別提「輕羅小扇撲流螢」那樣的雅興,但我卻是真實見過螢光的:撲騰入雲的煙花、母親笑時眼底點點的星光、第一次背完九九乘法表時的日光,以及小學偕同朋友回家時,灑在背後的橙光萬丈。這些「螢光」稍縱即逝,沒能在記憶的洪河裡踩踏下多大的痕跡,可光就在那裡,不曾熄滅,縱然微弱。
今日,我的人生被一切「榮光」淹沒,為了它,我踏日而出,披星而歸,成天被這些「千載難逢的機緣」所占據,為了趕上,我抛棄放煙火的權利,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光,不以做到為滿足,只因我還可以更高更好,於是我對同學說:「今天,要不要一起走去補習?」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神說,要有光,所以有光。」初聞時啼笑皆非。爾後細細咀嚼,方解真意。神,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存在,光亦然。只要手裡攢著溫暖,又有哪裡到不了?
在埔里的一個夜晚,我和表哥一行人到後廟的空地去放煙火,燈光輝亮,簇新的廣場已經不是十年前的模樣,可看著表哥調皮地用手放沖天炮,哥哥大玩「深水炸彈」──將一種鞭炮丟入水中,然後被住家大罵又是哪家死小孩,襯著繁星點點,我就覺得一切尚未遠離。
我堅信,螢之光不會熄滅,只要日月所及。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