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路的碑文
指路的碑文【羅毓嘉/中國時報2011-04-12】
他們的身影如霧起,如雲湧,一支筆寫寬寫闊的文學版圖,令我戮力追趕,想在這島嶼海洋的濱線上開出一彎新的港埠,作為出航的根據,苦苦走到一片裸岩之岸,才又驚覺,那兒已經有了他們立下的碑文。
此時,六部電影──是被稱作紀錄片的,通常叫好,也通常極不叫座的類型──上映了。拍攝的幅員極廣,從城南到北美,島東到海西,六個偉岸的名字籠罩了近六十年來台灣文學的版圖,籠罩「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鄭愁予:小小的島)。」
以前,總感覺那些名字是被供在祭壇上的,讓人澆酒奠漿。
鏡頭卻把他們拉近來,「我覺得你已經坐在我眼前,對面,明星三樓左後方,靠牆,最後一個位置上。(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他們的書冊零散在架上,鉛字鑄書的時代,或更早些,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
●
開始寫詩那年,1999有著世紀末的氣候,城市有張躁鬱的臉。
沒有人告訴我在那最一開始,太初的荒原是誰走近了伏案的人,提筆在他們額眉之間墨染,寫就了詩人的名字。那時我寫,只是寫了,還以為「永遠是這樣無可奈何地懸浮著,/我的憂鬱是人們所不懂的。(周夢蝶:雲)」也不及帶齊行囊,懷中揣了幾本書便匆忙上路。行走在圖書館冊列的峽谷與溪澗,抽出幾本書,瞎讀。
偶爾和友朋們談笑,有時,則也懷疑文學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這麼寫了幾年,努力讓自己詩藝精進,努力描摹人間百態可知不可知的風景。寫著寫著,路的終止,黑牆堵著哪裡也不能去的人,「我隔著一朵康乃馨尋找定位/看殘餘的日光在海面上/不停搖動,無窮的/訊息和少量焦慮,時間──/假如時間允許(楊牧:殘餘的日光)」抬起臉來,又看見是他們前行者的名字甸甸地壓著天空,壓著路。壓著。
不知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也不知道,和孤獨同樣不朽的是甚麼。時間過去,那時少年詩人還不知道,前行者們夙昔的典範還在推衍,文學的版圖持續擴張。
●
寫詩頭幾年,桀傲的少年詩人們,已先談起了殺神弒父的可能。搏鬥質疑,咒罵辯證,可能都是少年面對先行者,本能抬起臂膀防衛的姿勢。
展冊讀及那國文課本都會選錄的詞句,「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肥肥的甘蔗肥肥的田,/雨落在屏東肥肥的田裡。(余光中:車過枋寮)」隊伍當中有人首先提出了非難,這我也會寫!可不是嘛,表面上讀來是那樣簡單的排比,也無須深究的造景造境,車過枋寮,劈面撲過來,那海。一朝朗誦起詩來了,眉毛和手勢飛揚得不讓任何灰塵停下,聲若洪鐘,就以為自己把詩都給征服。
但字句鋪排的陣列寬闊像海。海又是一襲包容。
少年詩人戀愛的時候總是寫情詩,失戀了寫得更多,海吞容所有的眼淚,「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鄭愁予:賦別)」以為自己愛得夠深夠熾烈,燃燒得夠燙夠奔騰了,歷經那些粉身碎骨的愛情,我要挖掘所有言語,時間,城市,車流與號誌,才能說服自己仰望時他們的氣息並未離開。
可是,「該有一個人倚門等我/等我帶來新書,和修理好的琴/而我只帶來一壺酒/因等我的人早已離去(鄭愁予:夢土上)」我仍感覺迷失,以為只要將我不知道的東西寫下來,我就會懂得了……但不可能。
即使將它們悉數錄記,我還是什麼都不知道。
那陣子,詩像長得醒不過來的夢。
●
確實像一個夢,「這一個夢,他覺得,就跟真的一樣。他覺得,他像:經受,真的,一場之火浴一樣。他想:真的假的,中間有什麼不同?(王文興:明月夜)」我乾啞著嗓子嘶喊,驚慌地奔走書寫直到指側都磨出繭來,發現四周都是牆壁,四周我所亂數糊貼的詩裡,缺席的人竟是自己。
無以為繼。墨水乾了,煢白的電腦螢幕閃閃爍爍,嘲笑我枯坐夜晚每個月圓月缺。
語言包藏秘密,魅影來去是城市的道聽塗說與精神病。
又讀幾本書,感覺經典都與我的內在一同毀壞,憂鬱的時候我寫。好一點的時候有力氣哭泣,某天醒來,確知自己內在有些東西不見了。不對了。壞掉了。那時以足跟貼著足跟的,我瀟灑行走街頭的影子去了哪裡,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
「唯獨她的下落我們一無所知/恐怕忽略在詩的修辭和韻類裏了/在讚美的形式條件完成剎那即回歸/虛無,如美麗的漩渦急流裏流逝(楊牧:平達耳作誦)」我必須重新與這個世界建立關係。在眾聲雜遝中理出記憶的線索,方能從須臾的切片裡脫身,適度地丟棄,方能更多地擁有。「告訴我,甚麼叫遺忘/甚麼叫全然的遺忘/……/當花香埋入叢草,如星殞/鐘乳石沉沉垂下,接住上升的石筍(楊牧:給時間)」
告訴我,甚麼叫做時間,而時間它會帶給我寬慰嗎?
●
於是我亦開始旅行。我自咖啡館與床,與書桌與酒吧的路徑脫離,前去香港,北京,東京,芝加哥,與新加坡。有時還是追著他們的足跡,有時在旅館的木門這邊聽見鬼影的頓踱,「又如一個陌生者的腳步/穿過紅漆的圓門,穿過細雨/在噴水池畔凝住/而凝成一百座虛無的雕像(楊牧:給時間)」大湖在東方安靜地浮動,人群如洄游的鮭魚,溯流在金色街廓,行走,錯身,都是表達。
有時是山,有時是海,更多的是港灣與城市,「高樓對海,長窗向西/黃昏之來多彩而神祕/落日去時,把海峽交給晚霞/晚霞去時,把海峽交給燈塔(余光中:高樓對海)」,念及我與任何一個人看的都是同樣的太陽,月落與月昇,旅行也變得日常,彷彿我沒有前往任何地方,我從未真正離開。
噴射渦輪咆哮著,雲層往機身後方奔騰而去。城市變為螢幕上微渺的亮點,平原與海洋是圖上藍綠的差別。
有時是回家的旅程,有時則是深更的班機,劃開星空劃開夜,語言劃開宇宙。「深淵上下一片黑暗,空虛,他貫注超越的/創造力,一種精確的表達方式/乃以語言責要意念/承擔修辭/實現結構體系/光始隔絕無以界定有,微弱而增強/至於永遠。(楊牧:蠹蝕)」
但甚麼又是永遠?我想,可能我們都在這速度當中,失去一些什麼。
到換日線那頭,班機下降便又是白晝,我看見綠野、平疇、與西北的濱線,一汪汪水塘望天空張開嘴,甜蜜而誠懇地索討著。速度繼續慢了下來,鐵鳥如紙鳶般飄飄忽忽地降落了,煞車與渦輪反轉的聲響,令我突然感覺踏實。
●
後來,我逐漸懂得了愛情的意思。詩的意思。兩個人並肩走過赤柱海濱的棧道,陽光飄搖,下得像雨。笑得像花。
愛與詩,生命與溫度,不只是狹義的擁有與否,無需呼告,而是將一切繾綣編織在內心的角落,「仍然互相眷戀地照著/照著我們的來路、去路/燭啊越燒越短/夜啊越熬越長/最後的一陣黑風吹過/哪一根會先熄呢?/曳著白煙/剩下另一根流著熱淚/獨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余光中:紅燭)」從此,他們的影子,成為一襲青衣繡花織錦的宇宙,我偶爾穿穿它。
指物命名的詩人們啊,告訴我,是誰傳下了這個行業?
●
1999很快過完,十年的時間也是。他們的身影如霧起,如雲湧,一支筆寫寬寫闊的文學版圖,令我戮力追趕,想在這島嶼海洋的濱線上開出一彎新的港埠,作為出航的根據,苦苦走到一片裸岩之岸,才又驚覺,那兒已經有了他們立下的碑文。
「而橋有一天會傾拆/水流悠悠,後者從不理會前者的幽咽……(周夢蝶:川端橋夜坐)」不是這樣的,不是的,還有甚麼比生命,比人們用時間所鑄刻的碑文,還更深不可測?「還有比你更深不可測的/是那淺淺纖細且薄的翼,何均勻/一至於此已接近虛無(楊牧:蜻蜓)」時間看來儘管抽象而疏離,卻從不虛無。
從書中抬起臉來,正是陽光普照初春時節。突然我警醒,發現這些碑文無數,通往潮間帶的憂鬱,通往智慧,通往命運與寂寞,通往時間與死亡,漫天雲霞隨風帶來的,可能是風雨可能是字。
偶爾,再次無以為繼的時候,我在那眾多散立的碑文旁邊坐下,冊頁讀過去,撫摩青石的溫度與鑿刻,且逐字逐句,讀著。那時候我感覺安全,這才慶幸前行者們在島嶼上寫作,都是為我們指路的方向。
所有指路的碑文所寫就,語言指向遙遠的夢土,指向下一首詩的完成。
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 4月9日起至5月6日,在國賓影城長春廣場上映 |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