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藝文資訊’ 分類過的Archive

隨音樂起伏的父愛:我看〈最後的嬉皮〉

2011年10月10日

3898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最後的嬉皮〉一片,
透過流行音樂重拾父子間的對話與和解,
在片中對披頭四、鮑布狄倫、死之華樂團的歌曲表達敬意,
並藉以重回60年代美國反抗文化的氛圍。
父親的姿態在片中從威權到開明、高壓到柔軟,
由古典樂的擁護者轉而熟悉死之華的每一首歌詞,
只為了與逐漸失憶的獨子溝通、靠近,
轉折鮮明,血肉飽滿。

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作文的取材,
同樣的主題在不同取材的彰顯下,
幾乎就決定了此文的成功與否,
其他只是修辭等文句潤飾的問題而已。
親情是人人熟稔且必然擁有的生命體驗,
要以什麼樣的口氣說件什麼樣的事情,
才能讓讀者心有戚戚焉,
選取凸顯兩代差異的實例顯然是重要關鍵。

〈最後的嬉皮〉選擇以不同世代的音樂造成張力,
讓父子因此失和,
卻也藉此而重新擁抱,
可謂敗也蕭何、成也蕭何。
流行歌曲的歌詞同時具有詮釋性,
幫助父親進入兒子的認知世界。
最令人感動的是病床上的父親努力叩應電台的歌曲問答,
只為了得到兒子最喜愛的樂團演唱會的票。
當他努力說服醫生讓罹患腦瘤的兒子一同前往演唱會時,
那堅定而哽咽的語氣與表情不禁使人動容,
為了成全兒子的夢想,
亦是為了修補多年破裂的父子關係。

全片隨著父親對音樂好惡的脈絡前進,
卻始終不離親情的內涵與父子互動的形式,
音樂為父親的愛與悔作了最有力的見證與說明,
也讓失和多年的父子得以成為知音,共譜生命的旋律!

秋玲老師, 電影 , ,

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賽德克巴萊〉觀後感

2011年10月6日

調整大小DSCN1432為了信仰而獻身的選擇不能不死,
但求不能怕死;
當活著的艱辛遠超過死亡本身時,
僅餘的尊嚴在於以何種方式赴死。
抽離所有泛政治化的論述,
回歸藝術,〈賽德克巴萊〉此片飽滿的情感張力與深刻的存在思考,
彰顯了身為一個真正的人的宏觀視野與具體實踐。

正好最近上到〈正氣歌〉與孟子,
提到南宋末年十萬餘臣民因不願受辱而隨君王一同投海自盡的史實,
以及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正氣,
對於信仰、尊嚴與驕傲重過生命本身的闡釋,
因此有了較深刻的體悟:
活著不僅僅是呼吸飲食而已,
還必須有一種理直氣壯的安心與自在,
那樣的生命才是有質感的存在。

我相信導演原始的創作動機必是來自於巨大的感動,
因為透過影像,
我感受到那份深刻的尊敬與虔誠的仰望,
一種「典型在夙昔,古道照顏色」的震動情懷。
拋開族群意識與國家認同的議題,
導演只是藉由歷史的切片,
真實呈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本質:
是尊重、是自決、是能夠捍衛信念的力量。

相較於上集〈太陽旗〉中的理念辯證與選擇,
下集〈彩虹橋〉裡的壯烈實踐與犧牲更令人動容,
特別是看到部落婦女與小孩集體自殺的那一幕,
著實令我淚如雨下、哽咽失聲:
是怎樣的愛與信任讓她們願意以生命去支持男人的抗爭?
是怎樣的堅定與覺悟讓她們領著稚子一同踏上黃泉路?
為避免妻兒被凌辱而親自下手的丈夫,
又是以何種悲憤的心情面對天人永隔的殘酷?

生無可戀,死又何懼?
如果說殺戮是艱難的,
失去靈魂的卑微生存又何嘗容易?
我們或許很難理解對祖靈的信仰與獵場的執著,
但想想亙古以來俯仰其間的天地若風雲變色,
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被輕蔑、被強迫調整,
曾經的驕傲亦被否定、被踐踏,
則繼續活下去的意義何在?

日軍面對著如風一般來去無蹤的賽德克子民,
親眼目睹了他們以寡敵眾的不可思議,
也見證了這個部族非戰死即自殺的武士精神,
所謂文明與野蠻的分際在此重新定義。
當緋櫻漫舞似戰士們的斑斑血跡,
當悲悽的歌謠迴響在蓊鬱的山中,
所有的痛與傷都會隨時間之流悠悠淡去,
只留下身為一個人的意志貫徹永恆

秋玲老師, 電影 , ,

珍愛總在死亡後:〈妻別五日〉觀後感

2011年9月25日

一場精心設計的死亡
逐漸揭開兩人相愛的事實3984
冰釋長久以往的誤解與疏離
還原夫妻倆人從不曾忘卻對方的真相

將宗教的議題融入葬禮的流程
藉以呈現周遭人物的信仰、特質與表達愛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人際互動中的貼心與尊重
以及從同理心延伸到對真愛的體察與感受

這是一部小火慢燉的黑色溫馨小品
不慍不怒不煽情
將死亡處理得慧黠莞爾
卻又在其中灌注了人性的面貌與愛情的幽微

劇中雖有不同宗教形式的交鋒
但最後都收束在人與人之間的善解與包容
就像男主角多年來對妻子充滿成見
直到妻子自殺後才從她種種的故意與細節裡發現真愛

夫妻兩人離婚後長期分居於街道的兩端
彼此以望遠鏡相互凝視窺看
明明在乎卻又以陌生的形式矯揉偽裝
生前不能面對的終於在死後層層剝落、直抵核心

望遠鏡望得見人卻看不到愛
之前不知珍惜的情感卻在死後苦苦追探
在荒謬而無奈的苦笑中
不禁警醒自己是否也有相同的盲點與錯過

珍愛總在死亡後
固然令人喟嘆
但直至死亡之後依舊無情無感
會不會是生命更大的荒涼呢

秋玲老師, 電影 , ,

青春的印記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觀後感

2011年8月27日
迴響已關閉

能夠義無反顧地去喜歡或被喜歡,                3914
都是一種幸福,
不管是青春正盛還是哀樂中年,
關於愛情的想像與記憶,
依舊擁有超越時光的共鳴。

或許是遺憾或許是錯過,
也可能是不曾緊緊把握,
不管是當下正經歷的或是多年之後驀然回首,
這部片都揪住了我們渴望愛與被愛的青澀心情,
一種年輕的酸甜、飛揚與熱血。

放下對九把刀的刻版印象,
回歸電影引人入勝的元素,
不一定技巧高超、哲理深奧,
亦不必選角精準、演技純熟,
一部好看的電影是讓人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彷彿是自己的故事般隨之哭笑愛恨、自在自得。

沒有晦澀的電影語言,
也無需專業影評的解說,
讓每個人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曾經的記憶,
進而激盪相感相應的情緒,
這便是全場爆滿、笑聲不斷的主要原因了。

藝術片當然有它的價值與意義,
但對於一部大受歡迎的片子來說,
若僅以媚俗或觀眾水準不足來簡化歸納之,
會不會顯得太過精英與傲慢了些?
電影作為第八藝術,
固然是一種美學呈現形式,
然而所有的創作源頭不都是因為人的起心動念,
完成之後不也該回歸到人的眼中心中去分享、去觸發、去感動嗎?

 我向來覺得電影不屬於小眾的自言自語,
而該是走入普羅大眾為其發聲、使其激揚的。

誠如此片,

銘刻了許多人某一年的青春印記——

秋玲老師, 電影 , ,

來自味蕾的幸福:〈蝸牛食堂〉觀後感

2011年8月15日

慢工出細活的精緻料理猶如百憂解
令人在味蕾的巔峰經驗中忘卻一切3919
彷如日本動漫《中華一番》裡上天下海般地奇幻呈現
美好的食物果能療癒人們身心內外的病

〈蝸牛食堂〉此片主角是一名命運多舛的失聲女子
然而她卻能在用心傾聽顧客的需求後
以貼心的體會與客製化的調理
端出一份份讓人們重新擁抱幸福的餐點

傳說中吃了便會心想事成的食物並不存在
人們之所以美夢成真的原因
其實是透過飲食了解生活中的感動從不曾消失
因此開啟封閉膽怯的心而勇敢追尋

悲傷無語的廚師在料理中置入細膩的同理
從顧客的訂單中窺見每個人心底不能說的秘密
將撫慰、鼓勵與祝福緩緩隨湯汁熬煮、滲透
於是在他人的笑容裡釋放了自己的苦痛

重拾讚嘆的聲音
拼湊原本碎裂的心
為了食物
也為了當下活著的意義

秋玲老師, 電影 , ,

100學年度第19屆北一女中文藝獎徵文辦法

2011年8月12日

100學年度第19屆北一女中文藝獎徵文辦法

一、主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二、承    :北一女青年社。

三、宗    旨:鼓勵綠衣學子文藝創作,提升熱愛創作者的交流機會。

四、參加資格:北一女中100學年度在校生。

五、收件及截稿日期:即日起至100年9月14日(三)中午12:30截止。

六、徵選類別與字數:(請使用word工具中之字數統計)

(1)小說類3000~6000字。(2)散文類1000~3000字。(3)新詩類行數不得超過40行。

七、獎勵名額與獎金

每類各取首獎一名,獎金5000元,獎狀一張;

        優等二名,獎金各3000元,獎狀一張;

        佳作二名,獎金各1000元,獎狀一張。

八、注意事項

   (1)各類別皆須以中文撰寫,並依規定格式投稿。

   (2)作品必須未在任何一地報刊、雜誌、網站發表,已輯印成書者亦不得參賽。

   (3)每人投稿件數不限,但同一件文稿限投一類。

   (4)來稿字數不合規定者,將不列入評選。

   (5)稿件上請勿標註任何記號,若違反此規定,將不列入評選。

九、格式說明:

   (1)作品一律電腦打字,儲存為word 93-2007文件(doc檔)。

   (2)A4直式橫書。

   (3)標題:新細明體16號字,置中。

   (4)內文:新細明體12號字

   (5)作品超過一頁者,請在頁尾置中設定頁碼

十、收件方式:(請同時用以下兩種方式送件)

(1)請將作品以A4紙張(一式四份)列印,連同報名表切結書送至青年社(校刊社)門口(中正接光復二樓轉角,一年良班斜對面)投稿箱。信封上必須註明xx/題目/姓名/班級/座號

(2)請將稿件word檔寄至tfgyouth107@gmail.com,標題請註明xx/題目/姓名/班級/座號。本社會在收到稿件後三天內寄出回覆信,若未收到,煩請再寄一次。

十一、評選規定:

   (1)初選將聘請校內國文科老師評審,決選則聘請知名作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評審之。

   (2)評審會議會於十月舉行,屆時將邀請入圍者與有興趣的同學參加。

   (3)作品如未達水準,得由評選會決議某一獎項從缺,或變更獎項名稱及獎額。

   (4)作品禁止抄襲:凡有抄襲、代筆或侵害他人著作權之作品等情事,除取消得獎資格、追回稿酬及獎狀、公布違規情形事實外,一切法律責任由參賽者自行負責。

十二、本辦法如有未盡事宜,得隨時修訂補充。

※ 詳細內容請至學校網站http://web.fg.tp.edu.tw/ann/show.php?mytid=11557或北一女青年54屆官網http:// www.wretch.cc/blog/tfgyouth100 查詢

   或聯絡北青社 長:趙  恩  jenny5634128@hotmail.com

        稿務長:劉子喻  crystal.liou@yahoo.com.tw

 

徵文比賽

輕盈的嘲諷:〈午夜巴黎〉觀後感

2011年8月5日

這是一部伍迪艾倫向巴黎向藝術家致敬的電影

穿梭於時光隧道如寓言般的情節
藉此與畢卡索、達利、布紐爾、費茲傑羅、海明威等人相遇1312261572-e54d62093df760dbd6b195401f08916f_n
在想像、詮釋藝術家性格及其創作的同時
亦產出了解構再生的趣味與辨證

這是博學、戲謔的伍迪艾倫式幽默
有輕盈的愉悅也有令人警醒的嘲諷

片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巴黎地標
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紅磨坊、塞納河、左岸、美心餐廳等
但真正吸引人的卻是街道巷弄間的典雅氛圍
以及藝術家彼此間相激相惜相聚的文化魅力

雖然對於片中回顧的眾多名人未能一一熟識
但標舉關鍵字式的畫龍點睛
讓那些擬真的演員舉手投足間盡得重現的精髓
而機智雋永的對白更是在莞爾之餘發人深省、頗有寄託

人文薈萃的美好年代值得追憶、緬懷
風流優雅的大師更使人念茲在茲、頻頻回首
然而神往的悸動終究要回到現實的生活
生命中的至愛不一定在遠方

且真誠地凝視當下
傾聽心的選擇
與有緣人漫步在雨中的香榭大道
創造屬於自己迷濛曖昧的午夜巴黎—–

秋玲老師, 電影 ,

表裡如一的人生態度:我看〈武士的家計簿〉

2011年7月17日

ap_F23_20110715090044615人很容易被形象所綑綁,
被面子所束縛,
於是,放不下身段,
僵直著心虛的姿態,
罔顧內在逐漸衰頹的繁華,
與不堪一擊的浮誇。

 在<武士的家計簿>一片中,
主角將要求帳面與實際數字吻合的態度 ,
落實在生活日用之中,
不管是典當物品以拯救負債累累的家產,
或是儉約務實地慶祝孩子的重要節日,
皆視他人的閒話如陣風過耳,
誠實地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
不講排場,
亦沒有虛矯的奢侈,
這不僅是<訓儉示康>裡強調的儉以養廉、清白傳家,
更彰顯了表裡一致、內外相符的人生態度。

 此片以盡忠職守的算盤武士一生,
傳遞了從職場、家庭到人際互動中 ,
一以貫之的原則與實踐,
諧趣寫實的庶民況味與幽微細膩的人情流轉,
和主角的固執堅持形成了令人玩味的反差與莞爾,
憑添了不少會心的柔軟與善解,
是台北電影節裡值得推薦的佳片。

秋玲老師, 電影 , ,

向勇者致敬 : 〈不沉的太陽〉觀後感

2011年7月17日

df8996fbfa5a1357山崎豐子的作品從《華麗的一族》、《白色巨塔》到《不沉的太陽》
向來都是大部頭的社會寫實巨作
不管是批判金融界與政界的利益輸送
還是揭露醫療體系的黑暗弊端
山崎豐子寫來皆是無所遁形、一針見血
這樣的作品令讀者在大呼過癮之際
自也免不了對人性的墮落與社會的醜陋感到沉重灰心
所幸總有一兩個堅持信念的理想主義者
於牢不可破的共犯結構中
進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戰鬥
《不沉的太陽》亦持續了這樣的書寫設計與脈絡
安排主角在陳腐貪瀆的國營航空事業中孤軍奮鬥

原作分上中下三本
改編的電影內容則是合三本重點為一
是以片長共一百九十二分鐘
然而一氣呵成、扣人心弦,
絕無冗贅之感
加上書中內容多半取材現實且有所影射
莫怪乎當初小說出版時曾在日本引發軒然大波
除了真實深刻的動人情節外
渡邊謙在<末代武士>之後
再度演出代表作
並以此片榮獲2010日本奧斯卡影帝

他以堅毅的神情、精準的語氣與收放自如的肢體
詮釋了一個可以失敗卻絕不能被打敗的硬漢
寧可背負著誤解、委屈與不遇
從巴基斯坦外放至伊朗再到非洲
誠如中國古代文人的一貶再貶
然而堅不辭職的背後
是為信念而戰的尊嚴與為民為友的道義
他清楚地知道大環境不會因任何人而改變
但是選擇留下從來不是為了圓滿的結局
而是心安理得、奮戰不懈的努力過程
他的驕傲並非來自外在的光環
而是捫心自問的坦蕩與清白

我來、我做、我無悔
這便是身為勇者最強悍的宣言

秋玲老師, 電影 , ,

越界的愛與勇氣:〈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2011年6月11日

3747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探討越界的電影,跨越不同宗教、文化、種族的偏見與歧視,在主流與非主流、正常與特殊、對與錯以及愛與恨之間,如何以勇氣面對、以善心同理、以行動證明。

      自<心中的小星星>、<貧民百萬富翁>、<三個傻瓜>到<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片的內容取材、拍攝手法與探究深度著實令人驚豔,不管是教育體制的反思、關於命運與存在的辯證,還是對群體非理性的恐慌與暴力之探討,寶萊塢電影工業的多元與用心應該是有目共睹的。

      此片仍具有印度片的音樂性與優美插曲,但配合嚴肅的主題並沒有歌舞鏡頭。飾演主角的沙魯可汗演技頗佳,精準地詮釋亞斯柏格症患者的言行與性格,將其單純的執著與表達的笨拙刻畫得絲絲入扣,令人既感動又心疼。

      透過主角母親的教誨,傳達了本片追求良善、泯除分別的情懷,全天下的人只分成兩種: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壞事的壞人,除此之外別無差等。於是不同信仰的男女主角依舊可以結為連理,膚色、種族不同的鄰居仍然可以和睦相處,直到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雙子星大廈被炸毀後,盲目的恐慌與失控的情緒擴散至不同群體之間,進而形成以偏概全的仇恨與對立。

      友情、愛情皆可能因此而崩解,惟有無私的愛能再度重建,片中藉著同樣失去摯愛的黑人家庭與主角的相遇相惜,傳達了本是天涯淪落人之間一種相濡以沫的情誼。

      為了突顯主題,編劇上難免有些不合情理的設計,甚至將主角神化成英雄般的人物,讓他去拯救災民或是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但瑕不掩瑜,全片最令我動容的其實是男女主角面對失去所愛的心情。女主角失去獨子後哀痛逾絕,心中充滿怨恨而棄絕愛的可能;男主角面對愛妻的口出惡言,則是帶著滿心的悲慟走向救贖的旅途。軟弱的正常人與堅強的特殊者形成對比,再度強調:是愛或恨的本質決定了存在的形式。

      「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這是男主角一心求見美國總統所要說的話。是的!這世上真正恐怖的不會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據守一隅的排他思維,唯有以愛拆除藩籬、勇敢越界,那麼,真正的和平才得以降臨。

秋玲老師, 電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