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標籤 ‘印度片’

越界的愛與勇氣:〈我的名字叫可汗〉觀後感

2011年6月11日

3747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探討越界的電影,跨越不同宗教、文化、種族的偏見與歧視,在主流與非主流、正常與特殊、對與錯以及愛與恨之間,如何以勇氣面對、以善心同理、以行動證明。

      自<心中的小星星>、<貧民百萬富翁>、<三個傻瓜>到<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片的內容取材、拍攝手法與探究深度著實令人驚豔,不管是教育體制的反思、關於命運與存在的辯證,還是對群體非理性的恐慌與暴力之探討,寶萊塢電影工業的多元與用心應該是有目共睹的。

      此片仍具有印度片的音樂性與優美插曲,但配合嚴肅的主題並沒有歌舞鏡頭。飾演主角的沙魯可汗演技頗佳,精準地詮釋亞斯柏格症患者的言行與性格,將其單純的執著與表達的笨拙刻畫得絲絲入扣,令人既感動又心疼。

      透過主角母親的教誨,傳達了本片追求良善、泯除分別的情懷,全天下的人只分成兩種: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壞事的壞人,除此之外別無差等。於是不同信仰的男女主角依舊可以結為連理,膚色、種族不同的鄰居仍然可以和睦相處,直到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雙子星大廈被炸毀後,盲目的恐慌與失控的情緒擴散至不同群體之間,進而形成以偏概全的仇恨與對立。

      友情、愛情皆可能因此而崩解,惟有無私的愛能再度重建,片中藉著同樣失去摯愛的黑人家庭與主角的相遇相惜,傳達了本是天涯淪落人之間一種相濡以沫的情誼。

      為了突顯主題,編劇上難免有些不合情理的設計,甚至將主角神化成英雄般的人物,讓他去拯救災民或是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但瑕不掩瑜,全片最令我動容的其實是男女主角面對失去所愛的心情。女主角失去獨子後哀痛逾絕,心中充滿怨恨而棄絕愛的可能;男主角面對愛妻的口出惡言,則是帶著滿心的悲慟走向救贖的旅途。軟弱的正常人與堅強的特殊者形成對比,再度強調:是愛或恨的本質決定了存在的形式。

      「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這是男主角一心求見美國總統所要說的話。是的!這世上真正恐怖的不會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據守一隅的排他思維,唯有以愛拆除藩籬、勇敢越界,那麼,真正的和平才得以降臨。

秋玲老師, 電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