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作者Archive

台北文學.閱影展

2011年3月3日

台北文學.閱影展

◆影展時間:2011/04/23(六)~2011/04/30(六)

◆影展地點: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活動方式:購票入場,每張票特惠價100元。

影展票券自2011/04/01起開放購票,請至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櫃檯或兩廳院售票系統購票,座位有限,售完為止。

◆影展場次表

日期Date

時間
Time

片名
Title

片長
Length

級數
Rating

2011/04/23
(六)

11:00
15:10
19:30

告白 Confession
東京同棲生活 Parade
惡人 Villain

107
118
140



2011/04/24
(日)

11:00
15:50
20:10

公主和她的情人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陪妳到最後 Stricken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139
113
92



2011/04/25
(一)

11:00
15:20
20:10

陪妳到最後 Stricken
惡人 Villain
告白 Confession

113
140
107



2011/04/26
(二)

11:00
15:10
19:10

珍愛人生 Precious
父後七日 Seven Days In Heaven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109
92
133



2011/04/27
(三)

11:00
15:40
19:40

謎樣的雙眼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珍愛人生 Precious
東京同棲生活 Parade

129
109
118



2011/04/28
(四)

11:00
18:00

里斯本的秘密 Mysteries of Lisbon
公主和她的情人 The Princess Of Montpensier

270
139


2011/04/29
(五)

11:00

19:00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謎樣的雙眼 The Secret in Their Eyes

133
129


2011/04/30
(六)

11:00

里斯本的秘密 Mysteries of Lisbon

270

 

◎台北文學.閱影展 導讀演講

文本的影像與文字生命--導讀十部文學電影與文學作品

◆主講人:麥若愚(影評人)

◆活動時間:2011/4/15(五)15:30 ※免費參加,活動前十分鐘開放入場。

◆活動地點:台北之家.光點電影院

電影

「臺北歲時記2011 2月-5月文學簿冊」系列活動

2011年3月3日

「臺北歲時記20112月-5月文學簿冊」系列活動,歡迎踴躍參加。

活動網址:http://2011tlf.culture.gov.tw/2011TLF-1.html

  

◎雜誌生活節

1.開幕慶典2011/04/01(五)

2.雜誌生活閱讀月2011/04/01(五)~2011/04/30(六)

3.雜誌論壇:數位浪潮下的媒體創新2011/04/28(四)~2011/04/29(五)

4.雜誌世紀主題展暨數位閱讀大展2011/04/29(五)~2011/05/01(日)

5.台灣雜誌文創市集2011/04/30(六)

  

◎週末開卷閱,文學展書讀(2011金車文學講座免費講座)

一月 向陽.亂唸詩01/22(六) 14:00~16:00

二月 陳義芝.缪斯有一隻或許的手02/26(六) 14:00~16:00

三月 沈花末.用童年的記憶寫詩03/26(六) 14:00~16:00

四月 楊澤.從楊牧到杜牧— 詩酒風流、孤獨、現代感04/23(六) 14:00~16:00

  

◎臺北文學慢/漫步

1.自3月6日至4月10日,分三條路線,共六梯次。

2.報名時間2011年3月1日開放傳真報名,名額30名。

3.規劃領路、地圖繪製:自然作家  劉克襄先生。

  

◎「我閱.故我在」獨立書店的文學風景與浪潮系列講座

2/19小小書房

2/26唐山書店

3/5晶晶書庫

3/13有河book

3/19書林書店

3/26爾雅書房

4/10茉莉二手書店

4/15聯經出版門市

4/23臺灣商務印書館

5/1胡思二手書

5/7信鴿法國書店

5/15舊香居

文學, 藝文資訊

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

2011年2月25日
  • 內容:人文社會資優班三個年級共同的專題學習課程
  • 日期:3月1日(週二)
  • 時間:第六、七節  14:10  –  16:10photo
  • 地點:至善B2 演講廳
  • 主講人:雲門2編舞兼舞者:鄭宗龍先生

 

  • 關於鄭宗龍:

從小學舞,曾參與游好彥舞團、台北芭蕾舞團等。2002年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畢業,同年加入雲門舞集,隨團參與紐約下一波、澳洲墨爾本、德國伍爾斯堡、以及美國舞蹈節等重要藝術節演出《行草 貳》、《薪傳》、《行草》、《水月》、《竹夢》。

大學時期開始編舞創作,歷年作品包括:2002年,為新鮮人舞團編作《不歇的戰爭》、《較量》,其中舞作《較量》隔年於台北國際舞蹈會議演出。2003年,《似相》入選兩廳院「新點子舞展」。2004年,《地下室》入選「亞洲青年編舞營」。2005年,為「驫舞劇場」編創《大王》,為「卓庭竹舞團」編創《B&W》,作品《爻》應邀為「亞太藝術論壇」開幕,同年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編創作品《白膠帶》,獲邀於馬來西亞舞蹈節演出。2006年,首次為雲門舞集2編創《莊嚴的笑話》,也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編創的作品《記憶》。《記憶》獲邀於2006香港舞蹈節中演出,並為香港演藝學院重新搬演。2007獲邀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編創《機器人》。

2006年以作品《彼此》(現名:狄德貝許)參加德國路德維希港劇院第一屆「NO BALLET」當代編舞比賽,自全球25個國家300個作品中脫穎而出,獲銅牌獎。

2007年《狄德貝許》應邀在台北「新舞臺‧新舞風—男人跳舞」系列中演出,同年6月受邀赴澳洲布里斯本為Expressions Dance Company編創新作「FRAGMENTS OF MEMORY」,該舞8月底在JUDITH WRIGHT藝術中心演出8場,備受好評。2008年為雲門舞集2創作《變》,年底將遠赴英國倫敦為拉邦舞蹈學院過渡舞團(Transition dance company)編舞。

(資料出處:http://www.cloudgate.org.tw/cg2/about/index.php?about=sc

  • 當日活動照片
  • 學生回饋分享

研習課程 , ,

992學術ㄅㄠˋㄅㄠˋ2011.2.24

2011年2月25日

親愛的教學夥伴們:

這只能當是一半兒通知、一半兒分享;和百分百的歡迎。

分享的是:人文社會資優班安排了一場三個年級共同的專題學習課程。一場雲門的藝術之旅,我們邀到雲門2的編舞兼舞者鄭宗龍先生,既聊聊雲門的歷史與行腳,也主題式地進行講座,並將於現場和同學們進行舞蹈與肢體的互動活動。歡迎屆時您蒞臨和我們一起聽聽、玩玩。

時間:3月1日(週二)第六、七節  14:10  –  16:10地點:至善B2 演講廳主講:雲門2編舞兼舞者:鄭宗龍先生

講題:找一個角度,讓自己發光

要通知您的,可就是學術組正正式式、好生用心的安排囉!--

閱讀全文…

學術報報

992任教班級暨事務分工表

2011年2月24日
  • 992國文科教師暨教授班級 :-)

高一教師

任教班級

高二教師

任教班級

高三教師

任教班級

謝智芬

忠、和

陳麗明

忠、射

易理玉

忠、御

潘萌彬

王慧卿

孝、良

劉慧芳

孝、公、樂

羅位育

林世芬

仁、讓

徐秋玲

仁、讓

王窓賢

林琬茹

愛、書

區桂芝

愛、真、善

黃品璇

信、義、恭

陳美桂

信、禮、御

唐慧文

信、禮

鄧淑華

平、勤、毅

李淑嫻

義、樂

王靖芬

義、溫

林麗雯

公、溫

楊瓊華

和、誠、溫

田威寧

和、射

林月貞

良、儉

歐陽宜璋

平、儉

汪丞勳

平、書

陳玫君

讓、善、莊

張英方

公、勤、毅

張惠淑

誠、恭

蔡秀桂

禮、樂

邱素雲

陳麗足

勤、毅

郭美美

誠、射

陳秀如

數、善、莊

黃慧玲

良、儉

吳玉如

御、書

鄭元傑

莊凱如

數、莊

江婉玲

數、真

   

 

 

 

  • 99學年度國文科教師事務分工表 :-)
  • 科主席:郭美美
  • 高一召集人:林麗雯
  • 高二召集人:陳秀如
  • 高三召集人:陳麗足

組別

組長

組員

活動組

田威寧、王慧卿

王靖芬、林世芬、陳秀如、汪丞勳、林月貞

學術組

易理玉、區桂芝

李淑嫻、陳麗明、唐慧文、鄧淑華、黃品璇、陳玫君

資訊組

江婉玲、謝智芬

鄭元傑、劉慧芳、歐陽宜璋、林麗雯

庶務組

黃慧玲、徐秋玲

張英方、陳美桂、林琬茹、陳麗足、張惠淑、楊瓊華

總務組

莊凱如

綠園文粹

吳玉如

馨語軒

蔡秀桂

工作職掌

永遠的少年:村上春樹與海邊的卡夫卡

2011年2月8日

imageCA071W83 村上春樹
  日本呼聲最高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全世界的閱讀焦點。
  國內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導讀村上作品的專著,進入村上世界的路徑,更是村上迷必備的攻略手冊!
  全世界都在讀村上!
  你們呢?心中之火不曾停息的少年們──

  少年─是村上春樹一貫的形象,他的筆調有不老的生命力,如同要做「世界上最強悍的十五歲少年」的田村卡夫卡,始終呼喚每一個村上讀者心中那永遠的少年,反抗個人與集體的命運。

  村上春樹的作品是一座森林,讀他的小說不能只看到森林裡的小徑,還要意識到每一棵樹的存在,而必須追問:為什麼這裡有一棵樹?
  這是棵什麼樣的樹?這棵樹與前一棵樹有什麼關係?

楊照指出,讀《海邊的卡夫卡》不能略過這三棵大樹:
  
  第一、田村卡夫卡為什麼要離家出走?
  第二、小說主角的名字為什麼叫做「田村卡夫卡」?
  為什麼他身邊一直有一個名叫「烏鴉」的少年?「卡夫卡」是什麼?「烏鴉」又是什麼?
  第三、田村卡夫卡離家出走,為什麼後來去了四國島?

  為什麼有另一個世界藏在四國島的森林裡面?在那裡我們可以遇見過去與未來的自己。

楊照更強調,所有村上春樹的小說都脫離不了以下三項核心元素:

  第一、人與自由的關係。取得自由之後要如何運用自由,這不是件簡單的事,很多時候甚至是件恐怖的事。

  第二、人與人之間的疏離。人活在一個我們無法追究,永遠莫名其妙、模糊一團的世界裡,這個世界逼迫我們採取一種疏離的、憊懶的生存態度或生存策略。

  第三、雙重、乃至多重世界的並置、拼貼,而且用這種手法來彰顯我們所存在的具體世界。

  村上春樹愛設陷阱,他總是喜歡在小說中埋藏典故與伏筆,他認為個人不應該無條件地接受自己的宿命,他用這個方式同樣地反省了過去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的集體精神狀態。

  正因人們往往將國家綱領和某場「聖戰」看成是無法抵抗的命運,所以能毫無質疑的毀滅那麼多人的生命、繼續更大的破壞。

  他對無限上綱的特定主義的恐懼與邪惡的描寫,比鈞特.葛拉斯更具震撼力。

  也告訴我們,只有找回心裡永遠年少的自己,繼續反抗、繼續思考,才能在命運面前,永不放棄對自由的追尋,彰顯人的價值與尊貴。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出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現為《新新聞周刊》副社長兼總主筆、News98電台《一點照新聞》主持人。

  楊照擅長將繁複的概念與厚重的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故事,寫作經常旁徵博引,在學院經典與新聞掌故間左右逢源,字裡行間洋溢人文精神,並流露其文學情懷。近年來累積大量評論文字,以公共態度探討公共議題,樹立公共知識分子的形象與標竿。

著有:

長篇小說──

  《吹薩克斯風的革命者》、《大愛》、《暗巷迷夜》。

中短篇小說集──

  《星星的末裔》、《黯魂》、《獨白》、《紅顏》、《往事追憶錄》、《背過身的瞬間》。

散文──

  《軍旅札記》、《悲歡球場》、《場邊楊照》、《迷路的詩》、《Cafe Monday》、《新世紀散文家:楊照精選集》、《為了詩》、《故事效應》。

文學文化評論集──

  《流離觀點》、《文學的原像》、《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夢與灰燼》、《那些人那些故事》、《Taiwan Dreamer》、《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問題年代》、《十年後的台灣》、《我的二十一世紀》、《在閱讀的密林中》、《理性的人》、《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

現代經典細讀系列──

  《還原演化論:重讀達爾文物種起源》、《頹廢、壓抑與昇華:解析夢的解析》。

個人部落格:

  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
  blog.roodo.com/yangzhao

 

以上資料轉載自博客來網站: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1563

好書登場, 評論 ,

春在綠蕪中

2011年1月20日

image「綠蕪中,春逝去,花落水流東;從三十年後看三十年前,細數其中的人情心事、滄桑茫漠,回首滿是情深意濃。」

《春在綠蕪中》一書結集鍾曉陽創作《停車暫借問》時期前後十數篇散文,記述故鄉中國東北、八○年代的香港與求學美國密西根的遊歷與交遊。親情、友情、愛情,當年三條景色參差、風光各異的路徑,三十年後在曉陽的生命中交匯,回顧半生所歷情緣,莫不是恩情的體現。情多只為恩深重。綠蕪春逝,誰為情種,只為了人間情濃……

「綠蕪,原指蔓生的亂草,但在春回大地之時,荒地廢園,也自有爛漫的春光。《春在綠蕪中》所記的,正是春天在我生命中暫留之事。那夾帶在風中雨中的花草訊息,鳥蟲微語;那託付於雲上海上的願望紙鳶,魚書小箋。曾是我側耳傾聽,引頸神往的。曾是我伸手可摘,俯仰可拾的。曾是我倚欄所思,臨窗所盼的。曾讓我的快樂之杯盛得滿滿的。」

全書收錄鍾曉陽提供十餘幀珍貴照片搭配每篇散文,並在三十年後的今日補上「後傳」略述前文成稿之後的年月裡、人事變遷的種種。另特別收錄〈為了啟動靜止的引擎〉:鍾曉陽接受香港作家鍾玲玲專訪,一談停筆十年的心境變化。

作者簡介

鍾曉陽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在廣州出生。父親是印尼第二代華僑,母親是瀋陽人。美國密西根大學畢業,主修電影與電視欣賞。

十五歲開始寫作,以小說〈病〉獲香港第五屆青年文學獎小說初級組推薦獎。十七歲那年暑假跟母親回瀋陽,回家不久開始寫小說〈妾住長城外〉,之後與〈停車暫借問〉、〈卻遺枕函淚〉結集為「趙寧靜的傳奇」三部曲《停車暫借問》,出版後轟動文壇,讓整個華文世界為之驚艷,獲「張愛玲的繼承者」高度讚譽。

另著有短篇小說集《流年》(1983)、《愛妻》(1986)、《哀歌》(1986)、《燃燒之後》(1992),長篇小說《遺恨傳奇》(1996),散文與新詩合集《細說》(1983),詩集《槁木死灰集》(1997)。其間曾停筆十年,二○○七年在香港《明報》編輯的游說下,開始在《明報》發表散文。

目錄

推薦序 一種蛾眉,何事傷心早?∕張大春
作者序
月亮像一根眼睫毛
春在綠蕪中
祝福
春花亭亭立
明月何皎皎
大表哥
晶玉姨
走過
細說
惜笛人語
販夫風景
水遠山長愁煞人
可憐身是眼中人
大熱天──記安雅堡藝術節
後記
附錄一 聚散本是等閒事∕關寶兒
附錄二 為了啟動靜止的引擎∕鍾玲玲

推薦序(張大春專文推薦)

一種蛾眉,何事傷心早?

○九年我在香港承某單位賞識,給了個相當沉重的嘉勉牌位,木座銅雕,上書「文學翹楚」四字。由於精神和實體上都擔當不起,便和曉陽打商量:「搭飛機帶著這個太沉重,你給收著罷?」換了任何一個別人,要不就會覺得我對頒獎單位輕忽失禮,要不就是對託付的朋友不夠意思。可是曉陽笑著一口答應了,「文學翹楚」應該還在她家裡某處擱著,此後我們即以「大翹」、「小翹」相呼,並透過電子郵件參詳舊體詩的寫作;當時距離我們初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見面──已經將近二十年了。

經不得回頭計年的一回頭,發現曉陽這本《春在綠蕪中》更是將近三十年前的創作。我揣想著那個年方十七的小女孩,對於整個世界充滿了易受驚恐的敏感,使《春在綠蕪中》的意義,要比一本尋常所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作有更值得重新閱讀、重新體會的價值。

這就要從曉陽心儀的作家說起。我也是直到近年才偶然得知,曉陽一向喜讀納蘭詞。

閱讀全文…

好書登場, 散文 ,

991高一作文比賽得獎作品回饋(高一忠、和)

2011年1月5日

百年印象 北美館推出莫內畫與攝影展

2010年12月29日
更新日期:2010/12/28 17:37 蔡沛琪

  為了迎接建國100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除了在國際藝術展推出印象派大師莫內,國內藝術推出奚淞、劉耿一展覽之外;另特別規劃「台灣百年影像」攝影展,呈現台灣百年來庶民生活的演進,以及在時代變遷下的文化面貌。 

  繼高更後,北美館明年3月12日起將展出印象派宗師-莫內作品。北美館公關楊舜雯表示,雖然北美館曾多次聯展莫內作品,但這次是針對莫內的個展,將展出莫內1870~1920年代約40件作品,從早期靜物、人物肖像至晚期的睡蓮、日本橋作品,捕捉大自然光影最生動繽紛的變化,展品主要借自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 (Musée Marmottan Monet )。 

  此外,北美館也特別邀請莊靈、張蒼松以「台灣百年影像」為題策畫攝影展,預計2百餘件作品將自3月26日起展至8月中旬。攝影展藉由影像映照台灣人民在不同時代變遷下的文化面貌,探討台灣百年影像的發展演進,以及攝影家對社會人民生活的關懷。 

  楊舜雯指出,此展除了可以看見百年來庶民生活的演進外,還可以看見攝影從黑白到彩色紀實攝影的發展史。題材也相當多樣,有長老教會到各地上山下海的紀實、日治時期原住民紀實、60年代新攝影等,包括郎靜山、張才等名家作品,精采可期。 

  另外,預計3月推出以生態建築聞名的格蘭‧穆卡特 (Glenn Murcutt)建築展,穆卡特是首位獲普立茲克獎的澳洲建築師,主張尊重大自然氣候與土地環境與人類永續共存。 

  有關台灣美術方面,1月22日起將同時展出《心與手三部曲-奚淞畫展》與《劉耿一回顧展-生命感知與詠嘆》。奚淞的創作在文學與藝術上有多元化的表現,潛心學佛禪修的意念與心得都轉化在作品中。劉耿一則是一個具有社會使命感的畫家,其繪畫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屬於隱世型藝術家。 

  兩位表現於外的個性氣質、對人世的關注角度、以及繪畫語彙的異同,預計將是一段藝術家由內在至外顯而生的非凡對話。 

  4月將舉辦《廖繼春油畫創作獎十年展》,回顧自1999年至2010年,共10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得獎主作品,包括朱友意、洪天宇、陸先銘、阿卜極、劉國正、郭維國、陳孟澤、林欽賢、黨若洪及陳典懋等人。

展覽, 藝文資訊 ,

991作文比賽「堅持」佳作分享(高一忠、和)

2010年12月29日
  • 第一名    一忠  郭庭安100

      夕陽的餘暉染紅了西天的雲彩,傍晚的山林與原野也逐漸籠罩在寂靜的夜網中。秋夜,總是靜思的季節,思緒一如輕瀉的月光,幽沉地流過蒼穹的橋拱,探尋心靈深處,在心湖中激起一泓清波,不斷盪漾……。

     月光照射在鋼琴上,幽靜的黑色烤漆映射出飛舞的十指,極其靈巧的躍動一如芭蕾舞的迴旋。每一個旋轉、跳躍都要精準無誤,每一段樂曲的轉折都需流暢輕快,反反覆覆地練習著同一個段落,只為了營造出一種月光在波光中仰泳的輕盈唯美。學琴十幾年了,從沒有一首曲子使我耗費這麼多的心力,即使技巧上已是爐火純青,但意境的經營卻十分粗糙:蕭邦該是詩意的,但我卻奏得如此笨拙;夜曲應是浪漫的,但我卻奏得如此僵硬,左手的和弦顯得笨重,右手的旋律聽來突兀,縱使我反反覆覆練了不下數千遍,迷濛的月光始終不曾從我的十指洩出。窗外,入夜的大地沐浴在沉靜的黑幕裡,那永無止境的漆黑,是我的無助,是我的絕望。

     月光照射在鋼琴上,反射出微微的柔光,像是在嘲笑我的意志不堅。我隨手扭開收音機,沒想到喇叭裡傳出的依然是這首蕭邦的夜曲,我伸手想關上開關,手卻停在空中,被蕭邦的細膩所震懾,我忽然聽見了唯美輕盈下的哀傷,淡淡的,像月光呢喃的低語──原來詩意並不是來自於仰泳的優雅,而是國破家亡的傷痛。國破家亡的傷痛,客居他鄉的痛楚,蕭邦在異國的月光下,背負著如此沉重的心情,寫下這首美麗的夜曲,那是一種怎樣的堅持?能使他把悲憤化為綺思,把時代的傷痛化為永垂不朽的繾綣?對波蘭的熱情,對音樂的執著,使蕭邦帶著故鄉的泥土,堅定地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而我,不過是一次小小的挫敗,怎可輕言放棄?一步步走,再高的山也能翻越;一段段練,再長的曲子也有奏畢的時候。夢想似乎遙不可及,但是只要有堅持就有希望,踏踏實實地步步努力,或許下一個轉彎,夢想就在眼前。當下,我似乎長了一對信心的翅膀,向最迷濛的月色翱翔。

    又經過了永無止盡的練習,我奏的夜曲,彷彿是在月光中浸過似的,每一個音符都是如此的精巧,精巧之下有一種毅然,那是蕭邦的亡國之痛還是我的心血付出,我已經分不清了,只有月光照射在鋼琴上,輝映著烤漆的沉黑,映照出一種永不放棄的堅持。

    寅夜,月光輕瀉,萬物在銀粉中作著夢,此刻,只有我對月光的凝眸;靜思的秋夜,心湖卻如此靜謐,沒有一圈向外擴散的漣漪……。

  • 一忠     鄭珮琦                                                                                                                                                      100

  斗大的雨珠衝破天際的灰紗,自路旁的屋瓦滾落,敲擊在毫無防備的頭頂,使髮絲紛亂糾結如百結的心緒。上身單薄,僅一件濕透的短袖,怎麼也安撫不住肌膚激昂的顫抖。狂烈的刺骨寒風拉扯著我的髮絲,卻無法牽制我欲前往烏來龜山國小的堅定步伐。想像中孩子純粹無雜質的笑靨,被雨水洗得更清晰了;我和他們彷彿異性磁極,雖然方位不明,卻冥冥中互相吸引。

  今年暑假,我毅然背著登山包上山,將滿滿的玩具、文具和關愛置入行李,盼能為當地渴望學習卻苦無資源的孩子盡點棉薄之力。不料當日大雨傾盆,使路面泥濘不堪,吐著黑煙緩緩爬升的公車在半山腰便棄甲而逃,只留徬徨的我盯著手中濕軟的地圖直楞,佇立於顛簸山路旁,不知如何是好。兩種思緒在心中角力──下山吧!冷冽水幕已罩頂,何用堅持步向未知困阨的冒險?但,山上的孩子怎麼辦?難道我要很心拋下一個無法履行的承諾和數顆期待跳動的心?經靈魂的沉澱,痠疼的肩膀告訴我:縱使這是個沉重包袱,我卻能以勇敢肩負、以堅持承擔。

   山路蜿蜒曲折,錯縱歧路使人游移不決;而複雜難解的地圖也沒幫上什麼忙,一條條鋪滿泥濘、樹枝張牙舞爪的小徑只能以雙腳試煉。好幾次,走了好些時間,卻發現躍入眼簾是一堵斑駁的牆,只得循先前足跡退回原點,走進另一條岔路;偶爾詢問大門敞開的人家,但他們多是雞皮鶴髮,吐不出幾句台語的我遂問不出個所以然來。疲憊而膽怯的淚水幾乎自喉頭滿溢至眼角,欲傾瀉而出,腦海中卻又倏然響起孩子們如冰過的梨子般、脆脆的童音,浮現因雀躍而舞動的小小身軀,嘴角不禁漾起微笑,步伐亦更加堅定,再泥濘的小徑,即使雙腿無力,也要匍匐前行。經數小時的尋覓,,終在電線桿後瞥見一塊不起眼的路牌,標示著「龜山國小」。朝箭頭所指的方向,我不顧一切飛奔,心靈比腳步輕揚。

  傍晚歸途,仰望薄暮雲彩,遠離了數位的銀色浪花,它的光彩更佳懾人,鄭愁予的詩句遂浮現腦海:「紅與白揉藍於晚天,錯得多美麗。」我想,我這趟義無反顧的冒險亦是如此吧──錯得多美麗。誤打誤撞了許多錯誤的山間小徑,卻因堅持而終至歸向了孩子們美麗無瑕的靈魂。登山包裡的禮物已發送完畢,看似空空如也,卻盈滿了回憶和收穫。我深信,若非對於真善美的堅持,我的人生將不會有如此璀璨不凡的扉頁。

 

  • 一和   陳昱心音樂符號5

  什麼樣的故事,能伴你一千零一個日日夜夜?哪一種情操,使你執著於大澤邊的一道光亮?自何而來的動力,讓你寧棄美人、撇自尊而孤傲於薪柴之上?是對愛情的堅持,使你在巴格達深根;是對理想的堅持,令你蓊鬱成一片甘美之林;是對社稷的堅持,讓你東山再起重拾昔日南面之姿。人一生的成就大都迥異,但相同的卻是那份不屈不撓的堅持,試想,夸父所追尋的,不也是阿拉伯上空的驕陽嗎?或許堅持有時伴隨著痛苦與挫敗,但不懈的毅力終將使人攀達高峰,這使我憶起了多年前的那一道淚痕及那一抹上揚的弧度……

     當真是春和景明、惠風和暢,攀登合歡山主峰沿途的光景,堪稱臺灣之瑰寶!輕風縷縷摻有濃郁的芳香,味蕾醉醺醺的滿是奼紫嫣紅的繽紛,低頭俯視漸行漸遠渺茫的村舍,縈青繚白襯著蟲鳴鳥語,徐徐微風如潺潺流水沁人心脾,這山是活潑自適的,它踏著我的腳印步步向前邁進,它哼著我的曲、聽著我的歌,我於心凝形釋中體悟天人合一之境,是何等的祥和喜悅!

     倏地,山嵐波濤,一陣狂風拍岸,一波又一波如巨浪般的烏雲吞噬我的雙眼,霎時昏天暗地只覺烏雲罩頂,油嫩的青、水亮的藍、花漾的紅都哪去了?但見褪了色的記憶如跑馬燈輪轉,我無助,我喘息,但每一口呼吸都是一記重擊;每一步向上的步伐皆是震懾的酸疼;每一句口中的呼喊,都在撕裂我的決心,這是高山症。是致使我降服的阻撓,「該往上爬嗎?」環顧四周的漆黑,我疲憊地蹲下身,我低頭、我蜷縮,但我沒有被征服,我等待心中醞釀的那股堅持。縱使身陷囹圄、即便孤獨、不顧幽暗……忽地一道光映照道邊,一瞥是灰燼堆中的一株小草,「春風吹著,野火滅了……」我奮力起身,只見崖際一片遼闊。

     何謂堅持?是即便周遭昏暗內心卻仍光明;是世衰道微仍堅守正道;是低頭後能昂首闊步;是身心煎熬卻不闔眼;是一千零一個滴答歲月的等待;是為理想奮不顧身的追逐;是臥薪嘗膽的勇氣;是翻越人生高峰後的一派天光,那份明朗、那股祥和,都是堅持所造就的,我為之而堅持。

 

  • 一和    劉昱慈音樂符號5

  人生就是不斷挑戰,無時無刻不在打仗,對手是那個過去的我。在試場上縱橫、傲視群雄,只因戰前準備十分充足,然而面對用雙腳寫的試卷,我卻一敗塗地。 

  那是我從未打過的一場硬仗,第一次進攻大山。玉山標高三千九百五十二公尺,單看這串數字並沒有特別感受,但是用汗水、淚水去朝拜他的我,心卻波瀾洶湧久久無法平復。它並不像無人修繕的古道,需要披荊斬棘,不用擔心山崩阻擋原有的路,攀登它甚至無需經驗,但需要禁得住鐵打火鍛的耐心與毅力。

  背負著重裝,行走在中,天氣不像山下是酷暑、是足以鑠金的炎熱,但路不停向前延伸,走了許久山頂依然還看不見。我彷彿在夢境裡迷了路,眼前是傳統的潑墨山水畫,濃霧瀰漫,走了許久卻像是沒移動半步,這樣跨步向前究竟可以得到甚麼。夜宿排雲山莊,我確定有輕微高山症,說那山頂的日出有多令人神醉也無法激起我攻頂的壯志。天還壟罩在夜幕下,啟程我必須找到答案,此行的目的到底為何?頂上的星空璀燦眩目,腳邊的玉山圓柏姿態各異,站在那告訴我:「我們存在不留名,靜靜看著你們這群蜉蝣般短命的人類,自以為征服,淑不知只是像萬物領受自然恩惠的背為種族。」那時的我不能明白登頂後為何沒有融合汗水與血淚的狂喜,難道這不算堅持到底?

  在多年後我慢慢體悟到甚麼是堅持。頑強的活下去,不向命運低頭、守著自己的崗位、挑戰、學習,這是我找到的答案,是那百萬年前隆起的山引領我改變。從前總以為我看到書上的內容,把那些記下來就是了解,逐漸看到那些前人的精力在我身上、周遭重演。過去衣食無缺無法體會活著的人是多麼堅強,更無法理解在絕處的人憑藉甚麼堅持直到最後。 

  一瞬間的感動可以讓人有東山再起的勇氣,一剎那的體悟能給人奉獻一切的勇氣,並堅持到底自始至終。一點情感上的衝擊就能使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堅持是一種過程,往往需要時間來襯托它的不凡,這股力量存在每個人身上,缺乏的只是契機去觸動。

智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