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綠綠的哲學啟蒙
小綠綠的哲學啟蒙
992高一選修國文科「天地人鬼」班
『人道──思想體操』課後心得佳作
往真理的方向前進 一公 鍾昀珊
在這個思想自由的時代,我們的想法已較少被壓迫、限制,不再會因講了一句冒犯的話語就被凌遲或流放海外,而成天活在恐懼當中,只要能安身立命,即使做個冰凍思想、行屍走肉的軀殼也無所謂了。但如今思想解放,為何自己還是將自己鉗制了呢?不願面對的太多,忽略、看輕的也太多,造就了自己不懂思考。
然而上過了老師的哲學課,我想這或許是啟蒙的開始,像是有一個新的我誕生般驚奇。沒有思考、唯命是從,抑或是漫無目的的為生存度日,還是能安然的在社會存活,可是在這種態度下,我昏昧無知,滿腦混濁,唯有思考可以澄清腦袋,不再渾渾噩噩。
在這幾堂哲學課裡,我學到了許多思辨的方法,使自己的思路清晰。學到了許多有意義的議題,激發了思考,在看了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後,就對哲學有了更深的了解,平日何時可以思考到「什麼是勇士?」沒有一個刺激撞擊,又如何能體會生命的真諦?哲學是主動的思考吧!然而我卻太被動,身邊的每一刻都變化多端,即使是渺小的一隅,也許也有精彩的好事在發生著,每一刻都有值得思考的道理,「我思故我在」活著就是不斷的思考,建立思維,樹立原則,藉此更認清自己。縱使答案不明朗,在這廣博的世界,我們顯得太過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只要思考,開始轉動,渾沌的生活,會出現一道曙光,指引我們往真理的方向前進。
真理往往愈辯愈明,與人辯論總需要語言,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就不算真理,語言真是神奇,它影響了人的思維模式,每種語言的敘述方式都不盡相同,而使用同種語言的人也有不同觀點,想法如此多樣,大家都信仰著不同的真理,而「真理」到底是什麼?它只有一個嗎?至今我仍未看清,在反覆的論證中,找到了什麼線索,能更接近真理?在人短促的生命,淺薄的智慧中,實在難以釐清,可是我在思考!在幾堂哲學課中,我思考,這是一個開始,開始細察這世界,瞳孔隨著世界在變,縮放間,使我認得更清。思想也是,隨著世界轉動,撥雲見日的那天在哪?但至少我們都在思考,都在進步。
感謝老師開這門哲學課,在各說各話的時代,能擁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不致在言論的洪流裡迷失自我。
哲學的重要 一莊 徐薇茹
連續三年帶領我投入科學研究的國中老師曾經提過,很多時候他看起來似是在發呆,但其實不然,那是因看著日常事物時,他會聯想到科學:看著小溪中逆水流而生長的水藻,他可能會覺著怪異進而猜測是溶氧量或者光線等外在因子造成的影響;發現覓食中的螞蟻,兩者間距過大可能會令他想到是費洛蒙的功效或是特定蟻種獨特的單獨覓食機制。貌似發呆實則是從常人不會注意、即使注意了也不覺特殊的細節抽絲剝繭發現科學。那是科學家、甚至是曠世鬼才的能力。
哲學家應也具備了和科學家同樣的特性:同樣地時常陷入沉思,為的是發現真理。事實上,科學本就是自然哲學的一支。我曾對哲學的重要性產生困惑:像蘇格拉底那樣鎮日價思考著,再不便是到處尋人說話、思辨,除了增進自身思考能力之外,究竟有何作用?
現在我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的腦海雖曾浮現過很多哲學問題,但我們卻很少成為哲學家,如同老師在課堂上曾提到的,關鍵在於我們未付諸行動。孔子儘管擁有令人折服的仁義禮樂思想,但他若不周遊列國、不致力授業,他的思想便無法影響甚鉅,以至於儒學仍為今人所樂道。而蘇格拉底將他的思想實際的和他人進行辯證,透過行動發揚自己的主張,啟迪民智、啟發人心,同樣地也達到了影響世人的效力。
課堂中老師曾說到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智慧並不單是獲得知識,它與知識最大的區別便是躬身實踐。哲學和科學一樣很重要,甚至比科學更重要,透過實際行動,哲學能有經世致用之效,這便是哲學的重要,它讓人們迎向美好。
思考與不朽 一莊 廖宣雅
思考,是人類活著的必經過程,也是我們人與其他生物最大的不同。
人活著,需要吃的飽,穿得暖,而在這一切生理需求達成之後,我們又有無限的慾望:好,又要更好;方便,又要更方便……這無止境又毫無用心思考的貪念,最後會帶來什麼?沒有人有確切的答案,但,我想應該是「毀滅」吧。
不斷追求物慾上的滿足,難道這就是人生最終的目標嗎?我想不是的,人生可以如此短淺,卻也可以長長久久,在別的生命中延續、燃燒發出無限耀眼光芒。
經過這幾堂哲學課的洗禮,我健漸漸的抓到了一點點人生精隨。人生,是什麼?我常問我自己。這問題的答案渺茫,沒有人能夠「定義人生」,但就因如此,人生才有無垠的潛能,什麼事情都無絕對的對與錯,造成「人」的意義可以不斷有新的方向,不斷擴張,而這些也都是靠著人類的思考而來的結果。
我們思考著,因為想對這充滿各種形形色色事物的世界有更多了解;我們思考著,因為我們想在人與人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我們思考著,因為我們想更了解人生意義並讓這意義留在人世間。一切,都來自於我們對人間事物的眷戀,來自於心中的那股「思考的泉源」。
思考,是自我形成的開始,是真正「人生的開端」。所謂「我思故我在」也是如此吧。而思考的真諦,在於「我」,在於「心」,在於這充斥於世間的一切事物、情感。人,會消失、死亡,但,留在人間的思考的產物:思想與真理,永遠不會消失。
哲學與思考 一書 劉玉婷
哲學,是多麼陌生的領域,哲學家善於思考,難道常人不會思考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傑出的哲學家卻寥寥無幾,究竟我的思想與他們有什麼差別呢?
從古希臘到今日,早已不支經過多少時光,但蘇格拉底的名字被留了下來,從「在深夜的加油站遇到蘇格拉底」中,我具體的看見真正的哲學思考,而這些思考是擁有改變人的力量的,我們與故事中的丹都有過企圖心、挫折感,而只有正確的思考能使我們前進,不會讓錯誤的想法擊敗自己。
除了思想,表達也是很重要的,在最後幾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各種論辯和邏輯推理的方法,雖然我並不一定有機會參與辯論賽,但這些方法仍能在生活中發揮功用,在面對生活的謬誤時,可以理性的態度糾正檢討,說話似是日常生活裡稀鬆平常的存在,但是學習這些說話之道,才能使我們的思想不至於鑽牛角尖,可以及時修正錯誤;思想、表達都能同時具備,才能算上一個真正懂得真正懂得思考的人。
還記得曾在課堂中聽到范瑋琪的「哲學家」這首輕快的歌曲。而在上完哲學課後,我對梁靜茹的另一首歌中的「我存在在我的存在」很有感覺呢!哲學中總要我們思考自己。就像電影最後蘇格拉底問丹:「你是誰?」而丹答:「此刻。」在這些對話中,我才真正看到「我」的定義,我是誰?我從何而來?現在我知道了,其實這些都不重要,我就是我,是真實存在在現在的我。
「我覺得……」是每天都能聽見的對話,如能用更嚴謹的態度思考,雖不及蘇格拉底等人,但也能將自己的生活過的更美好充實。
仰望星空─穿越過去與未來 一射 陳子柔
國中的時候,我最引以為傲的自我思想是「原則」,那時的我對自己充滿自信,對未來充滿熱情,因為種種有意無意的觸發啟蒙,我覺得頭腦就要無法負荷不斷爭放的新鮮探索,於是用貫徹的原則來歸納統整。國三時,很多情況面臨轉變,我也產生了新的人生態度,「思考」成了我遵循的真理,就這樣它伴隨我渡過我人生第一個現實上的大考驗,我想這也是我跟哲學的初次接觸吧。
對於「哲學」這個名詞的認識倒是甚晚,說實話我甚至有些排斥這種「空思空談」的行為,我只是對生活所有瑣事有感覺,愛幻想,就這樣記錄著不同時期、不同觀點、不同心情所呈現出來的自己,用思考的寶貴超能力咀嚼吸收我身旁的世界,再以此建構自己。我有一本小紅書,是我國中三年的隨身筆記本,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裡面記錄著我慢慢體會累積的點滴,每一次翻閱回顧,都彷彿是一場心靈的洗禮,常常訝異過去的自己竟比面對困境的當下還明大義。就這樣在跨時空的對話中,我又多掌握自己一點。
到了「道可道──人道(思想體操)」的這門課,我開始了從中心根本去見識哲學。這個過程中,我好像走在一條從沒走過卻熟悉得令人毛骨悚然的小徑上,時時刻刻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共鳴,然而一離開那課題,腦中又一片空白,好像被喧騰的色彩澆灌生命力後瞬間被抽回空虛的沉默之間。我還是努力找尋切入點,想用力回憶什麼,就是那種思考的感覺,模糊掺雜主觀意象或盲點疑惑的障礙一一被釐清,學了這麼多定義,這麼多方法,我還是以我粗淺的見解出發,看我的單純、自然的哲學,也許我這樣不對,可是我願在未來繼續學習下去,在自己心裡容納一個更寬廣的空間體悟且超越並行,達到互相能溝通的地步。
有一個大原因──我把它歸咎為叛逆,可能單純出自於青春期,也可能是本性對現實天生存在的衝突感,我似乎對每一件事都抱持著懷疑和找碴的心態,大家愈是習以為常的,深信不疑的,我就愈想推翻,找出破綻,雖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卻能見識到跟別人不同的視野,那種想追根究柢、積極探索的態度,用在對自己內在的交流,也常常讓我有大收穫。尤其是看完「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後發現我們的思想有不謀而合之妙,而這個領悟又是幫助我克服挑戰的力量,心裡有股說不出的欣慰。『壓力來自三個方面:沉溺於過去的榮耀,束縛於過去的艱苦,背負妄想的未來;而矛盾的是,這些都與當下面對的無關,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做好當下的自己。』
我想就算我不會對哲學有精緻的鑽研,但我仍會繼續從中追隨它廣博的精神,富足我的性靈。
為何而反對 一數 吳懷玨
我是誰?碰觸著鼻、頰、兩靨,我是一群生物學名詞構築起來的名詞嗎?所謂的獨立思考豈不就意味著神經訊號的傳遞?這一些只不過是表象。或許服一顆藥丸會讓我興奮悸動,但卻是以心靈的空虛換取生理的飽足。生理學可以解釋我在恐懼的情緒下會產生何種反應,卻不能針對其中的來龍去脈說出個所以然來。因為如此,我深信除了96%的氧碳氫氮外,我還有著其他的什麼,造就我的不一樣。不知道從何開始,我稱呼世界上的其他人為他們,而筆墨所織就的「我」這字似乎在文中有比重逐篇上升的趨勢。或許我生來就有一股氣,想衝,想撞,想與眾不同。
我想,假使我生在烽火四起的國共時代,大概會反對國民黨;於文革時代反對毛澤東,在白色恐怖痛罵蔣中正。別人或許會以此與青春期叛逆症大作文章,或以為此為反骨之個性使然。如果有朝一日,世界把我成孔老夫子般尊崇,義無反顧地,吾將準備那個大眾所皈依的目標,即使是自己。
為什麼呢?為什麼要反對,為什麼要根大家過不去?就拿我們的視覺作比方吧!身處於三次元的世界,我們只看得到二次元,意即平面。又因每人所處的境地不同,每個人的所看,所聞,亦是不一而足的。透過反對,質問,我們得以擁有全觀。值得深思的是,它不是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的先趨。
這種求知的歷程,其實是,或曾是許多人的目標。從事物的正反面思考,才不落於為成見所束縛的蠢物。孔子在開導村莽鄙夫時,用的是「叩其兩端而竭焉」的雙刃分析,尼采聲嘶力竭地呼喊上帝已死,不正是為了破除一窩蜂的迷信膜拜而起漣漪嗎?在理學朱子之說的醬缸陳釀中,肯站出來的,就是李贄。銳利地指出盲從聖賢之流的無知,戳破了方巾儒服下的祿蠹心理;他的離經叛道,不儘使得八股士大夫顏面無光,更等同於搧了當權者兩耳光:第一掌開弓,響出了歷史著名翻案文章,另一掌卻亦將自己打入廠獄,以流不盡的怒血涓滴入歷史長河,為往後的學子們另闢了一條不拘於眾的蹊踁。
李贄,不就音同於理智嗎?在嗜血殘虐的俄共統治下,俄羅斯出了「良心」索忍尼辛;在眾皆茫茫的酒影下,獨醒著的,豈不只剩下了理智。我想,李贄並不是棄絕儒家,而是不忍心眾人沉醉在如此忙碌的遊戲。透過提出全然不同的思維,以懷疑的形式出現。他的存在,獨立於殘篇韋冊之外;因此,我們可以少了一些儒家的推崇者,卻不能少了李贄。理學大儒的出現只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有如滾滾長江那幾丈的波峰;但異類卻是遇到嶙峋後的激起,濺散至天的自殺式飄零。
是的,我期待那種絢爛,那是渴求真理的極致;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概嘆常在耳旁響起:「正反面的思考真的能得到真理嗎?」不行的,我說。真理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顏色,亦不能硬生生地劃分黑白;藉由兩造的比對,剖析,我們得到了灰。答案非常地接近,夫復何求?我不勉強求真,我只求不假。
近期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