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義無反顧地去喜歡或被喜歡,
都是一種幸福,
不管是青春正盛還是哀樂中年,
關於愛情的想像與記憶,
依舊擁有超越時光的共鳴。
或許是遺憾或許是錯過,
也可能是不曾緊緊把握,
不管是當下正經歷的或是多年之後驀然回首,
這部片都揪住了我們渴望愛與被愛的青澀心情,
一種年輕的酸甜、飛揚與熱血。
放下對九把刀的刻版印象,
回歸電影引人入勝的元素,
不一定技巧高超、哲理深奧,
亦不必選角精準、演技純熟,
一部好看的電影是讓人沉溺其中、難以自拔,
彷彿是自己的故事般隨之哭笑愛恨、自在自得。
沒有晦澀的電影語言,
也無需專業影評的解說,
讓每個人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身影、曾經的記憶,
進而激盪相感相應的情緒,
這便是全場爆滿、笑聲不斷的主要原因了。
藝術片當然有它的價值與意義,
但對於一部大受歡迎的片子來說,
若僅以媚俗或觀眾水準不足來簡化歸納之,
會不會顯得太過精英與傲慢了些?
電影作為第八藝術,
固然是一種美學呈現形式,
然而所有的創作源頭不都是因為人的起心動念,
完成之後不也該回歸到人的眼中心中去分享、去觸發、去感動嗎?
我向來覺得電影不屬於小眾的自言自語,
而該是走入普羅大眾為其發聲、使其激揚的。
誠如此片,
銘刻了許多人某一年的青春印記——
秋玲老師, 電影
九把刀, 成長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慢工出細活的精緻料理猶如百憂解
令人在味蕾的巔峰經驗中忘卻一切
彷如日本動漫《中華一番》裡上天下海般地奇幻呈現
美好的食物果能療癒人們身心內外的病
〈蝸牛食堂〉此片主角是一名命運多舛的失聲女子
然而她卻能在用心傾聽顧客的需求後
以貼心的體會與客製化的調理
端出一份份讓人們重新擁抱幸福的餐點
傳說中吃了便會心想事成的食物並不存在
人們之所以美夢成真的原因
其實是透過飲食了解生活中的感動從不曾消失
因此開啟封閉膽怯的心而勇敢追尋
悲傷無語的廚師在料理中置入細膩的同理
從顧客的訂單中窺見每個人心底不能說的秘密
將撫慰、鼓勵與祝福緩緩隨湯汁熬煮、滲透
於是在他人的笑容裡釋放了自己的苦痛
重拾讚嘆的聲音
拼湊原本碎裂的心
為了食物
也為了當下活著的意義
秋玲老師, 電影
療癒, 蝸牛食堂, 飲食文學
這是一部伍迪艾倫向巴黎向藝術家致敬的電影
穿梭於時光隧道如寓言般的情節
藉此與畢卡索、達利、布紐爾、費茲傑羅、海明威等人相遇
在想像、詮釋藝術家性格及其創作的同時
亦產出了解構再生的趣味與辨證
這是博學、戲謔的伍迪艾倫式幽默
有輕盈的愉悅也有令人警醒的嘲諷
片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巴黎地標
凱旋門、艾菲爾鐵塔、紅磨坊、塞納河、左岸、美心餐廳等
但真正吸引人的卻是街道巷弄間的典雅氛圍
以及藝術家彼此間相激相惜相聚的文化魅力
雖然對於片中回顧的眾多名人未能一一熟識
但標舉關鍵字式的畫龍點睛
讓那些擬真的演員舉手投足間盡得重現的精髓
而機智雋永的對白更是在莞爾之餘發人深省、頗有寄託
人文薈萃的美好年代值得追憶、緬懷
風流優雅的大師更使人念茲在茲、頻頻回首
然而神往的悸動終究要回到現實的生活
生命中的至愛不一定在遠方
且真誠地凝視當下
傾聽心的選擇
與有緣人漫步在雨中的香榭大道
創造屬於自己迷濛曖昧的午夜巴黎—–
秋玲老師, 電影
伍迪艾倫, 午夜巴黎
人很容易被形象所綑綁,
被面子所束縛,
於是,放不下身段,
僵直著心虛的姿態,
罔顧內在逐漸衰頹的繁華,
與不堪一擊的浮誇。
在<武士的家計簿>一片中,
主角將要求帳面與實際數字吻合的態度 ,
落實在生活日用之中,
不管是典當物品以拯救負債累累的家產,
或是儉約務實地慶祝孩子的重要節日,
皆視他人的閒話如陣風過耳,
誠實地面對自己當下的處境,
不講排場,
亦沒有虛矯的奢侈,
這不僅是<訓儉示康>裡強調的儉以養廉、清白傳家,
更彰顯了表裡一致、內外相符的人生態度。
此片以盡忠職守的算盤武士一生,
傳遞了從職場、家庭到人際互動中 ,
一以貫之的原則與實踐,
諧趣寫實的庶民況味與幽微細膩的人情流轉,
和主角的固執堅持形成了令人玩味的反差與莞爾,
憑添了不少會心的柔軟與善解,
是台北電影節裡值得推薦的佳片。
秋玲老師, 電影
2011台北電影節, 森田芳光, 武士的家計簿
山崎豐子的作品從《華麗的一族》、《白色巨塔》到《不沉的太陽》
向來都是大部頭的社會寫實巨作
不管是批判金融界與政界的利益輸送
還是揭露醫療體系的黑暗弊端
山崎豐子寫來皆是無所遁形、一針見血
這樣的作品令讀者在大呼過癮之際
自也免不了對人性的墮落與社會的醜陋感到沉重灰心
所幸總有一兩個堅持信念的理想主義者
於牢不可破的共犯結構中
進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戰鬥
《不沉的太陽》亦持續了這樣的書寫設計與脈絡
安排主角在陳腐貪瀆的國營航空事業中孤軍奮鬥
原作分上中下三本
改編的電影內容則是合三本重點為一
是以片長共一百九十二分鐘
然而一氣呵成、扣人心弦,
絕無冗贅之感
加上書中內容多半取材現實且有所影射
莫怪乎當初小說出版時曾在日本引發軒然大波
除了真實深刻的動人情節外
渡邊謙在<末代武士>之後
再度演出代表作
並以此片榮獲2010日本奧斯卡影帝
他以堅毅的神情、精準的語氣與收放自如的肢體
詮釋了一個可以失敗卻絕不能被打敗的硬漢
寧可背負著誤解、委屈與不遇
從巴基斯坦外放至伊朗再到非洲
誠如中國古代文人的一貶再貶
然而堅不辭職的背後
是為信念而戰的尊嚴與為民為友的道義
他清楚地知道大環境不會因任何人而改變
但是選擇留下從來不是為了圓滿的結局
而是心安理得、奮戰不懈的努力過程
他的驕傲並非來自外在的光環
而是捫心自問的坦蕩與清白
我來、我做、我無悔
這便是身為勇者最強悍的宣言
秋玲老師, 電影
不沉的太陽, 山崎豐子, 渡邊謙
<我的名字叫可汗>是一部探討越界的電影,跨越不同宗教、文化、種族的偏見與歧視,在主流與非主流、正常與特殊、對與錯以及愛與恨之間,如何以勇氣面對、以善心同理、以行動證明。
自<心中的小星星>、<貧民百萬富翁>、<三個傻瓜>到<我的名字叫可汗>,印度片的內容取材、拍攝手法與探究深度著實令人驚豔,不管是教育體制的反思、關於命運與存在的辯證,還是對群體非理性的恐慌與暴力之探討,寶萊塢電影工業的多元與用心應該是有目共睹的。
此片仍具有印度片的音樂性與優美插曲,但配合嚴肅的主題並沒有歌舞鏡頭。飾演主角的沙魯可汗演技頗佳,精準地詮釋亞斯柏格症患者的言行與性格,將其單純的執著與表達的笨拙刻畫得絲絲入扣,令人既感動又心疼。
透過主角母親的教誨,傳達了本片追求良善、泯除分別的情懷,全天下的人只分成兩種:做好事的好人和做壞事的壞人,除此之外別無差等。於是不同信仰的男女主角依舊可以結為連理,膚色、種族不同的鄰居仍然可以和睦相處,直到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雙子星大廈被炸毀後,盲目的恐慌與失控的情緒擴散至不同群體之間,進而形成以偏概全的仇恨與對立。
友情、愛情皆可能因此而崩解,惟有無私的愛能再度重建,片中藉著同樣失去摯愛的黑人家庭與主角的相遇相惜,傳達了本是天涯淪落人之間一種相濡以沫的情誼。
為了突顯主題,編劇上難免有些不合情理的設計,甚至將主角神化成英雄般的人物,讓他去拯救災民或是得到美國總統的接見。但瑕不掩瑜,全片最令我動容的其實是男女主角面對失去所愛的心情。女主角失去獨子後哀痛逾絕,心中充滿怨恨而棄絕愛的可能;男主角面對愛妻的口出惡言,則是帶著滿心的悲慟走向救贖的旅途。軟弱的正常人與堅強的特殊者形成對比,再度強調:是愛或恨的本質決定了存在的形式。
「我的名字叫可汗,我不是恐怖份子。」這是男主角一心求見美國總統所要說的話。是的!這世上真正恐怖的不會是任何一個人,而是據守一隅的排他思維,唯有以愛拆除藩籬、勇敢越界,那麼,真正的和平才得以降臨。
秋玲老師, 電影
印度片, 我的名字叫可汗, 自閉症
由吳念真所編導的<人間條件>系列舞臺劇共四齣,十年前由綠光劇團演出時口碑極佳,今年自五月起連演四齣,我看的是<人間條件>系列二: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從劇名就知道講的是一個女人的命運,從威權的父親、無緣的情人、花心的丈夫、不成材的兒子到懂事細膩的孫子,她總是強悍地面對各種磨難,堅守人與人之間的道義。
對淡水老宅的捍衛,對政治受難事件犧牲者的守護,對朋友體貼、對丈夫寬容,卻讓自己受盡委屈、吞忍辛酸。然而吳念真的作品裡總能化怨忿為透徹世情的豁達,以道義二字包納所有的恨與怒,一切都會過去,人生在世終究甘願、但求心安。
整齣戲為了配合時代背景,有百分之九十為台語發音,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台語是如此自然、精準且生動地貼切我們的生活與情感,如詩如文又兼具音樂的韻律與節奏,尤其是林美秀的唸白,簡直就是一種藝術。
沒有煽情的的對白與內容,也沒有俊男美女的演員組合,但覺情感一層層鋪陳累積,直至無法負荷,卻無能往外氾濫成淚,只是向內撞擊心靈、扭絞翻騰,然後驀然回首、雲淡風輕,眼酸鼻酸心酸之餘,還能露出釋懷的笑容。
劇中阿嬤與身為ABC的孫子Tony之間,具有一種超越現實的理解與默契,或許是音樂的隔代符碼,建構了彼此間的相知相惜與相依,Tony因而傾聽了阿嬤坎坷堅強的生命回憶,見證了阿嬤與無緣的情人間其坦蕩真摯的情義。文化或歲月都無法阻絕心與心的對話,惟自私封閉的思考拒愛於千里之外。
有一種不離不棄的道義,難以理解卻令人尊敬;有一種跨越世代的真情,不易溝通卻使人親近。這是吳念真的人間條件,也是我所認同的生存法則,故能以含笑凝睇的姿態,踽行漫漫人間路。
戲劇, 秋玲老師
人間條件, 吳念真, 綠光劇團
此書大略可分成兩部份
前半部是作者及其親友對時代的動亂與苦難之見證
從祖父、父親到自己經歷了革命、北伐、抗日與國共內戰
活生生就是一頁血淋淋現代版的三吏三別
後半部則陳述自大陸播遷來台後的生活樣貌與文學脈絡
文中交代了台灣經濟變遷的細節與文學教育的深耕
特別令我動容的是作者任職於國立編譯館時
對國文課本選文的改革與將臺灣文學譯介國外的努力
我覺得齊邦媛其實一如林海音般具有男子漢的氣概
那種堅持理念與確切執行的魄力著實不讓鬚眉
但在述及生命中幾段無緣的戀情時
又顯現出一種平和沖淡的柔婉韻致
她和飛行員張大飛的情愫最是令我震動
大時代下的兒女私情終究不敵局勢的險惡與世局的動盪
於是只能昇華成以書信對話的靈魂伴侶
那種身不由己的錯過與掛念使人為之噓唏不已
雖然之前已有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交代1939前後的時代悲歌
但總不如《巨流河》般具有細膩動人的感染力
即便是距離遙遠的我依舊能感受到輾轉飄泊下的無奈與掙扎
看到西南聯大那一段忍不住就因憶起了《未央歌》而熱血澎湃
苦難能激發向陽的力量
正因為生命有了裂縫
才能讓光亮照進
這是對本書中那些努力活下去的人之最佳寫照
當我們深深凝視那個時代的容顏
除了滿目瘡痍的生離死別與苦難殷憂的哀愁皺紋外
還有在匱乏中汲汲求知的飢渴與因無常而善自珍惜的情誼
然後,堅韌地朝著遠方的微光匍匐前進
且向那些已逝或還在的人們致敬!
好書登場, 散文, 秋玲老師
巨流河, 齊邦媛
內容簡介:
在北非群山峻嶺中有一座修道院。在這修道院裡,有8名法國修道士,他們和當地的穆斯林居民相處得十分和諧快樂,經常資助他們、為他們義診。某日,一群法國工人被當地激進的伊斯蘭教派殺害之後,一種恐懼與敏感,便迅速在這個村莊裡傳開…。
激進教派要求提供糧食醫藥,修道院為村民著想予以婉拒,卻從此為自己惹上了麻煩…。法國駐地部隊聞聲來到修道院,但為不驚動村民,修道院也決定拒絕部隊提出的保護…。
當修道院的處境越來越危急時,他們究竟該留下來繼續修道傳教?還是離棄倚賴他們的村民,也放棄他們來此目地回法國去?頓時讓他們陷入兩難。在幾經考慮後,他們決定全部留下、繼續為修道傳教而努力…。這8名修道士會遭遇到什麼危機?他們又都能安然度過這場劫難嗎?一段觸動人心的感人故事即將登場…。(以上圖片及簡介取自http://tw.movie.yahoo.com/movieinfo_main.html/id=3823)
我的心得:
影片結束後
有一種想起身鼓掌、表達敬意的衝動
我和身為國文老師的好友竟不約而同地
覺得此片很適合用來說明文天祥<正氣歌>的殉道精神
一部沒有俊男美女、特效懸疑的影片
場景是質樸自然的回教世界
演員是一群中老年的天主教教士
配樂則是演員清唱的聖歌以及片尾的天鵝湖
這樣的一部片子卻從頭至尾吸引全場的目光
劇情鋪陳的每個細節都有意義
每首聖歌的歌詞都呼應當時劇中人的心情
沒有煽情的畫面
卻形塑了鋪天蓋地的張力
修道士的選擇是獻身給神
但是當生命遭遇死亡的迫近
真實的肉身蘊藏了脆弱的人性
又該如何以信仰戰勝內心的恐懼
如何面對隨時來臨的殺戮
是放棄對當地居民的守護
放棄神職人員的誓言
還是傾聽神的召喚、堅守崗位?
最最令人動容的不是他們的義無反顧
相反的,此片真實地呈現了每個人心中的恐懼
沒有人願意坐以待斃
迴避死亡是眾人的共識
然而,終究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
那是對神的信仰、對人世的愛、對誓言的踐履與心安
當大家在屢經討論而得出留守的結論後
那一頓在天鵝湖的音樂中輕啜紅酒的最後晚餐
人人臉上既堅毅又忐忑的泫然神情
著實令人看得心酸卻又肅然起敬
此片不見造神運動的去人性化
赤裸呈現了神職人員如凡夫俗子般貪生怕死的一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有教士於半夜號哭祈禱
懇求上帝不要遺棄他
也看到了主事者在眾人決定留守後
在雨中哭泣的沉重與擔憂
若逃離死亡的威脅則有辱神所交付的使命
那麼從容迎向毀棄肉身的命運又談何容易
這就是此片的偉大所在
每一個殉道者的背後都有複雜難解的心緒轉折
求仁得仁從來不只是單純地為理想而獻身
在捍衛生命與實踐信念之間
必是經過往復的掙扎、對話與爭辯
才能夠以信仰面對內心的軟弱與死亡的恐懼
是以充塞著浩然正氣的文天祥亦不得不有「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之嘆
畢竟,人存在的價值不在於生或死的形式
而在於其超越的內涵
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堅守修道院的院長
在面臨他人對其去留的詢問時
他說 :「野花不需要離開土地去尋找陽光,
因為燦爛千陽自會普照萬物、施予恩澤。」
表明了他對神的相信
不論最後結果如何
在這些努力對抗恐懼的殉道者身上
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神性
秋玲老師, 電影
人神之間, 坎城影展, 天主教
之前聽聞這是本獲獎無數的小說結集
翻開內頁發現作者非常年輕
我皺皺眉有點兒擔心
會不會又是本新新人類的火星書
沒想到開始閱讀後
竟然欲罷不能
又哭又笑地看完一篇接一篇
心中流動著隱隱的憂傷與溫馨
誠如書名《花甲男孩》一般
年輕的作者體內卻擁有一個古老的靈魂
融時下的三C科技產品於傳統的庶民信仰與習俗之中
卻和諧地統整在動人的親情脈絡
所以書中會出現乩童、八家將、傳統喪葬等鄉土橋段
更不用說是大量的方言、俚語與飛白
但同時結合了網路、手機、視訊、部落格等現代化的形式
進而交織成光怪陸離的荒謬現實
能夠飛越虛擬與真實之間的那道藩籬
無非是源於作者發自內心的親情
文中出現大量祖孫、父子或母子的互動溝通
配合家鄉或故土的殘破衰敗,極其細膩感人之至
我覺得作者以年輕人的新興語言描寫傳統的倫理與鄉愁
這種反差形成一種巨大的感染力與衝擊性
或許是父母亦已年邁之故
閱讀此書時每每令我連結到自己的生命情境,傷感微微
是一本值得推薦的七年級生小說
好書登場, 小說, 秋玲老師
小說, 楊富閔, 花甲男孩
近期迴響